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常州市气象局
发布日期:2021年1月29日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常州市气象局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做好今年气象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及全省气象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治理能力,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争做示范,全面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一)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注重工作部署。持续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穿全年各项工作中。抓好省政府81号文件的落实落地,推动出台《市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召开全市气象工作会议,总结“十三五”全市气象工作,全面部署“十四五”全市气象事业发展。
    加强科学谋划。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全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省气象局和地方政府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上下左右间各类规划、重点项目、相关部门、相关工作的协调对接,进一步抓好征求意见、深化完善、专家论证等工作,保质保量,按照时间节点认真编制出一个既有前瞻性、先导性,又可操作、能落地的高水平的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引领未来五年常州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进规划落地。加快完成“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后续的建设任务,强化项目统筹集约管理。要进一步明确“十四五”工作任务,加强资金落实,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分门别类分解,逐条逐项细化,压实工作责任,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按职责定任务、按任务定考核。
    (二)突出抓好民生保障,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完成《常州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发挥好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职能,建立常态化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共建共享和预报预警联动。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将气象工作纳入市县网格化管理服务清单。加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平台纳入业务化应用,提升决策服务的精细化、超前性、便捷性水平。
    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加强与政法委、应急、文广旅、广电和通信部门的合作,建立常州市应急广播体系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推进网格员纳入预警信息发布名单,做好语音外呼、微信机器人等的推广应用,探索开展基于基站的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加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全面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落实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部署,全面完成金坛普查试点工作,推进全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加强风险普查结果应用,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大数据分析,研究特定承灾体的致灾阈值,建立精细化、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明晰分灾种气象灾害承灾体信息,为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提供基础支撑
    (三)聚焦美丽常州建设,厚植生态气象绿色发展新动能
    强化重点领域生态气象服务。加强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旅游等部门合作,构建面向多领域的生态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深化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气象保障服务,助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与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森林火险预报服务。建设溧阳大气成分观测监测站,完善溧阳“中国天然氧吧”监测显示系统,研发重点景区、乡村旅游、花期预报等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加强卫星遥感监测,开展基于风云等气象卫星数据的应用与服务,进行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建设国家风云卫星金坛校准站,开展卫星数据真实性校验评价。
    做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推动气象服务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卫星遥感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推广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逐步开展林业病虫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关键技术的研究,切实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权威性。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健全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农险气象服务,打造“气象预警+风险防范”行业合作新模式。开展保险气象指数探索研究,进一步促进气象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保险风险防范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化,把灾害预警前移于保险之前,嵌入生产、生活前端,风险防范前移。
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和人影工作。继续推进开发区及重大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布局合理、标准规范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网点建设,健全人影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队伍和过程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农业生产、大气污染防治等能力,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四)加强智慧气象建设,构建高质量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提高气象监测精密水平。完成溧阳国家基本气象站新站建设和迁站审批程序,确保2022年1月1日新旧站业务切换。持续推进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和业务运行管理,发挥建设效能。按省局统一部署,完善智能台站业务系统,开展国家站温度雨量双传感器、酸雨和冻土自动观测设备建设,建设风廓线雷达智能控制、日照和蒸发计量校准等系统,提高智能台站科学内涵。强化新一代天气雷达管理,完成多普勒天气雷达站专用电梯建设,提升雷达维护保障能力。升级优化区域站网布局,填补湖面和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盲区,完成乡镇(街道)区域站点全覆盖。
    提高气象预报精准水平。积极开展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风云三号四号卫星遥感等新资料的研究与应用,提升预报业务技术支撑能力。推进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系统本地化项目的应用,完善预报、服务产品与智能网格预报的对接,持续提升全要素智能网格预报水平。开展全要素、全时效产品检验评估。加强预报技术总结和预报质量分析,各项预报质量稳定提高,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7%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85%以上,预警时间提前量平均达到40分钟以上。
    提高气象服务精细水平。推进专业气象服务改革发展,规范执行服务产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切实提高专业气象服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聚焦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推进气象服务与城市精细化治理深度融合。做好常泰长江大桥桥址区域气象条件分析及风况研究,加强大桥建设施工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加强气象微博、微信的推广力度,开通微信视频号,强化信息化、新媒体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扩大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探索精准推送与在线互动相结合的普惠化、分众式气象服务模式,做好气象科普、法律法规、防灾避险、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宣传引导工作,持续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水平。
    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完善本地高性能计算、信息存储处理系统,增强预报预警业务计算资源支撑能力。按省局部署升级改造市、辖市(区)、台站到省的专用通讯线路,构建省市县扁平化信息网络架构,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和保障通讯安全。强化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开展气象数据对外接口服务,健全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安全、气象数据管理等制度规范。
    (五)重点抓好创新驱动,锻造气象科技发展动力强引擎
    提升市县业务能力。探索市级预报服务一体化工作模式,建立业务人员班下科研工作机制,继续安排市级预报技术人员到省级业务单位交流。继续推进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改革,合理安排观测值班人员工作任务。加强气象业务管理,全面提升全市气象基础业务质量。优化气象业务工作考核,逐步建立以业务质量、业务贡献、服务效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气象业务技能竞赛常态化,统筹做好全市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天气预报预测业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业务技能竞赛,积极筹备第十届全市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认真组织全省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备战集训,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各项气象岗位业务竞技水平。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气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气象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不断优化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流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对业务急需、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积极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鼓励科研人员勇挑重担,主动承接重大科研任务。推进气象科技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六)推进气象科学管理,完善气象市域治理能力与体系
    系统推进气象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常州市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政府规章立法论证,完成立法相关工作。贯彻落实《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推进《常州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修订立法调研工作,形成整体立法思路,完成立法调研报告和政府规章草案。做好修订《常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健全市、县执法机构,充实执法人员队伍,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培训,规范执法行为。组织参加全省防雷安全监管职业技能竞赛。聘请法律顾问,组建法治宣传队伍,加强对内对外法治宣传教育,建成法治文化园。按照《江苏省气象法治建设指标体系》考核要求,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完成调研报告,组织做好省市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落实各部门防雷安全监管责任。落实防雷与升放气球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加强对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管,强化防雷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持续开展防雷检测单位检测报告质量治理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弄虚作假、伪造数据、超资质经营等违法行为。加强升放气球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人影作业、气象业务运行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完善相关制度。抓好后勤安全管理,严控公务用车,加强消防保卫工作,确保气象安全。
    落实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深化气象行政改革,梳理气象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及办理事项。制定 “双随机一公开”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强化信用管理,合理使用企业“黑名单”和“异常名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七天双公示制度,配合完成市政务办各项政务改革任务。
    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不断健全政府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气象工作支持,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过紧日子”的要求并具体落实到预算管理、日常运维、会议培训、开展活动等方方面面。进一步健全推动基层减负落实见效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加强宣传工作,生动宣传讲述常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常州市气象局
2021年1月29日

  •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