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局网站 > 常州市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天有可测风云

发布日期:2019-07-21 14:05    

       “前两天雷雨大风,幸好接到气象局打来的电话,我提前半小时就做好了准备,避免了损失。”魏先生是新北区一家生态园的负责人,园内种植了不少果树,最怕遇到大风、暴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如今,气象服务“直通”田间地头,农户种植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了。
       大棚里建了小气候观测站
       日前,记者来到这家生态园,一进园区就看到一块电子屏,上面显示着樱桃大棚里的实时信息:棚内温度25.1℃,湿度94%,土壤含水量5cm12.3%、10cm10.1%,光合辐射38umol/(mms)。这些数据来自于气象部门在大棚内专门设置的一个小气候观测站。
       小气候观测站可以实时监测到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种植人员根据这些信息,随时调节棚内小气候,为果树提供最佳生长环境。“今年是第二年,樱桃树长到了3米高,收成也不错。一年比一年好,明年肯定大丰收。”负责种植的老冯乐呵呵地说。
       在果树的每一个生长关键期,气象工作者都会送上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每一次灾害性、转折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会提醒种植户采取预防措施。去年的暴雪灾害,至今仍让魏先生记忆深刻。暴雪来临前,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时告诉他降雪预测详情,并建议园区打开大棚,避免被压塌。暴雪发生后,虽然农作物遭受一定的冻害,但几个总造价200多万元的大棚没有被压塌。
       今年,生态园准备主推绣球花,大棚和室外都种了不少。绣球花是半阴植物,夏天需要遮阳,“对于专业的农业气象信息,我们十分需要”。
       从人工观测走向自动化
       自1952年常州市气象台建立以来,常州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部门走向社会,气象服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类气象服务的开展,依托于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准确、及时。1980年以前,观测方式、各类气象报表制作、气象电报编发纯粹依靠人工。王黎红1981年进入市气象部门,承担地面测报工作。据她回忆,当时主要是用目力或仪器对大气状况进行观测、记录,定时或不定时编报、发报等,为制作天气预报、进行气候分析提供资料。“大夜班只有一个人,观测场又在外面,尤其是能见度观测,要上旋转式‘炮楼’,就靠一把手电筒”。
       随着技术的进步,进入21世纪,我市气象观测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完成了本站遥测气象自动站改造,气象资料实现实时观测、采集、上传。2002年建立了第一个中尺度区域自动站。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有常州、金坛、溧阳3个基本观测站和76个自动观测站。全市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布局进一步优化,陆地自动气象观测站距加密到7.5公里。
       气象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带来了业务能力的显著提高。目前,我市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8.57%,重大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6.3%,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70%左右,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平均提前20分钟以上。
       同时,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全市共确定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974个,各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村(社区)、村民小组(居民小区)共确定信息接收人员15633名,建立不同群组的QQ群或微信群8036个,确定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等重点预警对象6157个。
       紧贴需求的气象服务
       近年来,市气象局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深化专业专项服务,与园林、旅游、农业、环卫、电力等部门深度合作,提供专门的气象预测和实时气象资料信息。比如,建设基于3小时精细化气象预报开展的环卫气象,基于大气负氧离子和旅游气象服务观测站开展的旅游气象,基于月季物候期预报模式和玫瑰花期气象指数开展的园林气象。
       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组成了专家联盟优势互补,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粮食产量预测等方面进行联合会商,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事服务中联合发布农用天气预报,在突发天气、灾害天气来临前和重要农事服务期间加发短信。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市气象局还建立了多个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和电子显示屏,深入开展溧阳白茶、大樱桃、黄金村水稻等特色作物及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同时,研发了以乡镇为网格的常州农业气象灾害智能预报预警系统,应用于农业部门、乡镇经管站、种粮大户和现代农村示范园中,有效提高了为农服务的精细程度和灾害预警的精准定向。 (常州日报7月21日A1要闻版 吴同品 董芹 霍焱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