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气象局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8-12-13 04:30

市政府:

2018年,淮安市气象局按照淮安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气象局的要求,在市依法办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江苏省气象法治建设指标体系(考核标准)》文件精神,扎实开展法治建设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高度重视,组织领导有力

今年以来,我局根据人员调整情况,健全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明确局服务与社会管理处为职能处室,各部门负责同志为具体负责人,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对做好法治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市安委会印发《关于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与市信用办联合印发《淮安市防雷装置检测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局印发《防雷安全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和《市气象局关于组织开展全市防雷安全生产“1+N”联合执法检查的函》,法治工作年初列入我局党组重点工作。

2018年市局在下达全年目标任务中把该工作列为重要内容,将任务分解到处室、单位,加强督查考核,促进了工作的有序进行。我局多次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将省局“考核标准”与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纲要》共同推进,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对标找差,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法治建设工作。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市场监管方式

针对气象部门“放管服”改革存在的问题,淮安市局进行了认真调研,明确职能定位,强化事中事后安全监管。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市县集体研讨、监管案例分析等方式,厘清政府的属地监管责任,企业、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安监的综合监管责任,行业监管的直接监管责任,牢固树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监管要求,夯实“失职追责,尽职免责”的监管意识。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由考核体系、执法体系组成的监管体系和双随机一公开一平台的监管方式。

1.构建防雷安全监管体系。

1)着力构建防雷安全监管考核体系。通过与市安委会的积极沟通,主动落实行业监管的职责,2016年开始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系列。市政府组织的安全生产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全年考核工作中,市气象局作为市安全生产考核成员单位,参与制定考核细则,派出检查人员,由分管领导担任其中1个小组组长,并且做到每个考核小组都有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参与,对有关县区政府和相关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情况进行考核。通过横到边、竖到底的考核体系的构建,倒逼县区政府落实防雷安全管理属地责任和企业防雷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2)着力构建防雷安全监管执法体系。防雷监管执法是大安全管理执法的重要环节,市局主动融入市安委会总体执法范畴,与市安监局开展执法联动,参加安监部门组织的执法暗访等活动,有效开展防雷安全监管日常执法。2018年,我局主动推动1+N联合执法,认真制订了防雷安全1+N执法行动方案,积极参与了旅游安全、农业安全、水利安全等1+N联合执法行动。通过融入市安委会总体执法和1+N联合执法有效解决了执法人员少,执法效果弱的局面。

4)着力构建多部门开展防雷安全监管格局。积极落实防雷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主动牵头召开由经信、住建、交通、环保等部门参加的防雷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对防雷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充分沟通,使管行业生产的部门也同时落实防雷安全工作。主动与市安监局等部门开展危化单位、旅游景点等防雷专项检查。

2.创新防雷安全监管方式

1)夯实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充分发挥防雷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防雷安全监管对象库,市县联动建立防雷安全监管双随机抽查执法人员信息库和技术人员信息库。在市审改办、市局纪检组的监督下,通过随机的方式,抽取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抽取活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检查结束后,将检查结果通过气象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网等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发挥监管结果的应用。

2)着力构建网上监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积极构建传统监管到互联网+监管的转型,开发防雷安全监管平台,有效解决基层人员少、监管对象多,数据不通畅等因素制约,全面提升监管的预见性、靶向性、时效性,实现防雷安全监管效能的提升与飞跃。市县区气象部门通过平台可随时对企业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进行了解,方便开展针对性的监管指导。通过互联网实时将灾害性天气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企业,实时将防雷相关知识推送给企业,实时将防雷相关法律法规推送给企业,监管者与被监管形成良性互动,在增强监管亲合力的同时提升企业防雷减灾意识和能力。目前,全市已有310家危化企业在该平台注册使用。

3创新开展防雷装置检测机构信用评价。紧抓放管服改革发展趋势特点,着力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信用体系。联合信用管理、行政审批改革、防雷安全监管、防雷技术服务、行业评估、危化企业信用评价等相关领域专家,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召开专题论证会议而形成《淮安市防雷装置检测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并与市信用办联合印发,它标志着淮安市气象部门社会监管与地方的深度融合、加强行业自律工作跨出了关键的一步,也为日后开展气象服务企业信用管理夯实了基础,这既是淮安防雷行业管理创新的里程碑,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起点。

3.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印发《防雷安全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防雷安全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强化监管责任,保障我局防雷监管不缺位、不走位。

严格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新进人员和青年骨干执法人员培训。健全纪律约束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并动态管理气象行政执法主体及行政执法人员数据库,适时清理行政执法人员,今年向市法制办备案离职执法人员。

重点加强全市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举办全市气象部门防雷安全监管培训班和全市气象部门气球施放监管培训班,提高市县两级执法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夯实防雷和气球安全监管检查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气象保障安全生产的积极作用。

三、开展气象法规宣传,推进法治理念教育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认真做好《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中国气象局有关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落实工作,营造全局上下学法懂法的氛围。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万人学法活动,印发《服务与社会管理处关于第六届万人学法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市气象部门所有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并按规定参加网上答题逐步提高气象全行业人员的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依法办事,有效推进了气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同时,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落实法治责任,将法治教育作为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并制度化,开展每月2次的法律法规学习。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与江苏省气象学会、淮安市科协、市水利局、市教育局等单位从2016年开始连续3年联合主办了3淮安市青少年水利与气象法律科普知识大赛。通过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气象法律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广大民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全面促进公众对气象法律的理解和支持,为提升全民法律素养做出积极的探索。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每届有100多所中小学3万多名学生参加,在市电视台演播大厅,相关单位、学校及社会公众约有400人观看了决赛现场。

继续组织开展气象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利用科普宣传月、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安全生产月和首个国家宪法日等活动参加全市集中法治宣传数十次。并组织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气象系列科普宣传资料,全方位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了气象法律法规知晓率和公众气象法治意识。

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在拥有248千粉丝的微博、微信上发布气象法律法规宣传专题,并开辟有奖问答专栏,与粉丝良好互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是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积极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推进防雷安全监管线上线下全覆盖,我局与苏淮高新区合作,组织开办淮安市苏淮高新区危化企业防雷安全培训班,对全区所有危化企业共100余名代表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危化企业安全骨干得以进一步了解防雷安全监管改革动态、拓宽防雷专业视野、激发工作热情,全面提升企业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整体素质,现场50余家企业现场办公入驻淮安市防雷安全监管平台。


淮安市气象局

2018年12月13日

(联系人:唐    联系电话:8085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