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1日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市气象局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重点突出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项基本职责,坚持解放思想、担当作为,深入推动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和民生福祉,为“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一、聚焦本职,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用,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加快建设与省级统一的市和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集约各类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充分运用社会媒体,扩大发布覆盖面,提高发布时效性,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权威发布。加大县级系统建设经费、业务维持经费和人员经费的争取力度,推动沭阳成立机构。

实基层气象灾害传播功能配置标准。按照“四有”标准和六个一能力建设要求,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服务配置工作,全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有”标准建成率达到90%以上。与市应急管理局加强沟通,联合打造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示范区。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市、县社会网格化治理内容,实现预警信息传输到最后一公里,真正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气象防灾减灾的趋利避害效益达到最大化。推进县区局防灾减灾业务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一规二图三台账预警服务业务,绘制防灾减灾信息一张图。

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水平。高标准建成生态气象科普馆,9月前对外开放,宣传、展示、传播并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咨询日等关键节点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发挥新媒体科普优势,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提升公众防范气象灾害的意识与水平。

二、服务大局,努力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网。围绕城市绿色廊道和民生游园建设布局,选取适宜地点增加生态观测系统;加快骆马湖水上综合观测平台建设,完善洪泽湖观测平台;配合“宿有千香”农产品品牌运营推广计划和八个生态示范镇规划,完善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指导农业生产大户通过科学选种、机械化生产、生态化管理等管控措施,提高生产过程的清洁度,提升农产品品质与安全。加快建设三台山森林公园生态监测站,开发完善黄河公园生态显示屏,推进县级气溶胶观测站建设,形成城乡立体生态监测网络。

推进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根据《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方案(2018-2020)》,有计划、有系统地做好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提升卫星遥感资料在生态气象中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深化与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合作,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旅游名城。推进主要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质量气象监测、预警和评估,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做好城市热岛效应评估,开展年度气候事件评选,制作气候公报、雾霾和酸雨年报。开展天然氧吧、气候品质认证等工作。

三、精准发力,不断提升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

持续增强核心业务能力。开展补短板强短板活动,攻克业务质量薄弱环节,加强温度、风的预测能力,在保证现有业务水平基础上稳中求进,各项基础业务指标要力争上游。做好第三届全市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精心制定2019年全省预报竞赛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尽早确定参赛人员、尽早开展集训,力争团体排名取得优异成绩。增强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推进国家级站网的全要素自动化观测,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强短时预报能力建设,提高预警发布准确率。加快推进智能台站建设,强化智能观测,完善业务规范,按照省局部署,做好年度无人值守业务切换,推进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任务。

深入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以大数据气象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整合规范气象数据资源与共享,构建完善气象信息基础支撑平台,配合省局构建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纵横互通、集中统一的气象业务、服务、管理平台,开发宿迁气候背景资料手机查阅软件,开发微信“西楚风云”应用APP,定期分析宿迁气象大数据应用情况,为智慧气象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加强气象信息安全与保障,建立信息网络全网监控平台,提升网络安全软硬件和规范制度建设水平。制定实施信息网络安全责任制、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网络安全考核通报机制。

努力拓展公共气象服务内涵。始终把决策气象服务放在首位,以灾害性突发性转折性天气和汛期服务为重点,探索开展针对学校、医院、旅游景区、交通道路和重点工程等不同区域的分类预报,充分发挥预警信息发布在放在减灾救灾中的先导作用,加大短时临近预报的提前量,为城乡安全提供气象保障。发展智慧气象,开展网络气象影视服务,探索建设新媒体气象演播、直播平台,提高融媒体综合影响力。大力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围绕《宿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构建气象助力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的服务体系,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对抗旱防灾、改善空气质量的能力,探索开展农场人影专项服务和农业气象保险指数研究。

四、科学高效,全面开启气象综合治理格局

开展管理工作规范年活动。加强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根据新形势新常态修订完善单位各项制度,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内控信息化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抓好预算执行,提升机关工作效能。把握好大宗物品采购、软硬件工程招投标、重大事项决策前论证等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提高气象部门科学管理水平。完成市级往来款清理工作。加大对县区局工作的指导、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做好行政审批工作。加强气象法制建设,组织开展宪法、气象法律法规普法用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一张网建设,全面落实行政审批五项制度,对标全市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标准,精简审批流程和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实质推进不见面、网上办、快递送,审批结果及时网上公开公示等工作。依托行政审批一张网,建立防雷检测机构中介管理制度,切实做好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加强基层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

强化防雷安全监管。将防雷安全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组织开展防雷安全联合检查和培训,完善防雷安全标准化建设。市县联动开展易燃易爆和危化重点企业检查,继续加强防雷中介服务市场监管,出台《防雷技术服务信用管理办法》,实施防雷中介服务机构信用评价,加强信用评价结果运用,积极构建防雷安全监管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和中介信用评价公示。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平台的管理和应用,提高监管效率,规范监管行为。强化县区气象部门防雷安全属地责任落实,加强对下指导和防雷安全监管工作考核督查,实现监管责任层层落实,监管压力层层传导。

五、积极进取,全力服务地方中心工作

1.完善综合考评体系。全面衔接省局和市政府的目标考核任务,进一步优化量化综合考评办法,将重点任务、创新工作、评先争优等工作有效融合,加大日常考核权重,科学合理评价各单位、部门工作。加强督查督办,对省局重点任务、市局重大工作部署定期检查督查,及时汇报工作进展。进一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明确各级、各层职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履行好安委会成员责任。完善宣传科普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气象科普公众覆盖面。

2.服务地方中心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地方机构改革情况,深度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在徐宿淮盐高铁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城市水环境优化、文明城市创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打造等重点工作部署中找准气象切入点,找到作为处,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充分发挥气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同时,毫不松懈做好精准脱贫冲刺、策应扶持、营商环境建设、政务公开、信息宣传、平安创建等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争取年度目标考核再获佳绩。

六、引育并举,切实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做好选人、识人、用人、管人、育人各项工作,加强干部培训。加强对领导干部、主管部门和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管理,确保干部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不出事。选人用人是最敏感的风向标,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客观衡量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使得到群众公认、素质高、干实事、口碑好的干部脱颖而出。加强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表、析其里,平者要让、庸者要下,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宿迁市局缺乏在全省有影响、有位次的领军人才,正研级高工是空白,在全省层面的气象科技成果奖项不多。要加强“引智”,着力“培育”,加大科技激励力度,出台《宿迁市气象局科技管理办法》。加强与高校、省局有关单位的合作,建立导师制,着力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水平高和协作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到省直单位短期学习交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同时要引导人才把精力、智力和能力聚焦在预报服务的关键技术上、科技服务的痛点难点上、科学管理的机制创新上,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和效益发挥,让广大人才的创新思想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