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4年1月30日 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宿迁市气象局2024年工作计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2024年全国、全省气象工作会议和省、市两会等会议精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气象新篇章。

一、党建聚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宿迁气象高质量发展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抓牢学习教育。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当好“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忠诚实践者,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开展政治建设专项督查,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学习制度,抓好普通党员学习教育,以轮流讲学、领学督学、请进来教学、体验式研学等方式丰富学习载体。善始善终做好主题教育后半段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机遇和挑战、把握目标和重点,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强化执纪问责。进一步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以更高标准、更严纪律带头落实新时代廉洁机关建设。弘扬“三真三实”作风,持续开设作风“微课堂”,塑造干部职工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推动广大干部职工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坚持常态化监督检查,统筹开展职能监督、审计巡察、作风检查等工作,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落实谈心谈话制度,紧盯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廉政提醒警醒,不断巩固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和纪检干部教育整顿成果。

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塑造良好形象。加强气象优良传统宣传教育,凝练“宿迁气象人”精神,选树先进典型,构建积极向上的气象文化氛围。开展2024年度“守正创新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学习“老西藏精神”“西藏气象人精神”,树立行业技能竞赛精神。坚持“三联促三动”,深化党建品牌建设,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修订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党建阵地建设和氛围营造,争创标准化示范化党支部,不断提升气象党建影响力。深入推进社区共建、在职党员报到服务进小区等工作,开展形式丰富的职工文体活动。市县同步全力争创2022—2024年省级文明单位,不断提升气象部门社会形象。

以合作共建为依托,统筹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局、省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五周年相关部署要求,总结凝练工作成效和成功经验。深化局市合作,落实战略合作协议相关内容,充分发挥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作用,适时召开联席小组会议,争取政策、文件、项目、人才等方面支持。深化苏宿合作,系统推进计划安排,在预报服务、防雷监管、法治建设、党建创建等方面加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互促互进。积极向上争取,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汇报沟通,争取各方支持,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照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弥补短板弱项,以实物工作量体现宿迁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

二、科研攻关,推动科技创新高水平

推进科研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建立科研业务人员交流的常态化机制,采取措施鼓励科技人才融入一线业务,积极选派市、县优秀青年骨干参与省级科研团队,支持跨层级分行业组建气象服务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协同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强化科研管理,修订《宿迁市气象局科技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等相关制度。鼓励业务人员积极申报省局、地方科研项目,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围绕业务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为目标,以解决业务科技问题的成效为评价标准,聚焦全局性、区域性业务技术难题,建立科研项目储备库,促进科研与业务融合发展。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坚持需求牵引、鼓励创新,坚持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坚持统筹资源、重点支持,不断适应气象业务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导师作用,开展中期评估和跟踪问效,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帮助解决问题困难。强化创新团队管理,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建立完善创新团队经费支持、跟踪考核等管理机制。要以解决气象业务服务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科技难题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创新团队的培育,明确发展阶段性目标、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持续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加省局首届“交通气象论坛”、“江苏气象科技交流周”等学术活动。

三、补齐短板,推动业务能力高水平

提升气象监测精密水平。加快推进宿迁风廓线雷达、激光测风雷达、激光测雾雷达,沭阳X波段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北斗卫星中继站,泗洪微波辐射计等项目建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标。加快落实气象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债项目,统筹谋划好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完善类型多样、功能互补、分级配置、运行协同的精密气象观测网。有序推进台站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无人值守台站工作,完善每日巡查、应急值守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强化装备技术保障,尤其要做好重点区域自动站和市局天气雷达的正常运行,加强考核,力争全市及各台站综合观测质量排名全省前列。全力以赴备战省局职业技能竞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提升气象预报精准水平。强化“四大支柱”应用,发展快速更新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不断提升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围绕雷达等资料、产品应用,持续做好预报员分类培训。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充分挖掘智能网格预报、精细化格点实况资料应用与服务能力。继续做好灾害性天气复盘分析,不断提升预报员多源资料分析应用能力。开展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优化调整预报员队伍,修订业务质量考评办法,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市、县业务布局。

提高数字气象业务发展质量。充分利用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升雷达协同观测数据及多源卫星资料融合应用水平。开展“气象数据要素×”行动,建设气象数据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城市运行、交通运输、能源保供、金融保险等经济社会数据融合产品,防范重点行业风险,挖掘数据潜能。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日常管理,通过专家授课、主题宣传等形式不断增强职工网络安全意识。开展等保测评,及时修补漏洞,全力保障气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四、多措并举,推动人才队伍高水平

加强高质量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全市气象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以及年轻干部队伍情况综合分析研判,选优配强干部队伍。按照《宿迁市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日常发现、跟踪培养、适时使用,充分发挥援派、挂职等交流锻炼平台作用,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省局、苏州局交流,常态化开展市县交流,加强干部人才实践锻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加强关键岗位干部和年轻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推进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术人才管理,通过业务培训、科研交流、考试备赛等方式提升业务人员整体水平。综合人员结构、业务发展、工作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科技人才梯队,有序开展职称评聘。凝聚人才培养合力,用好地方政策,通过省气象局青年英才、市政府“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制定完善有目标、有方法、有时限、有奖惩的培养计划,细化年度考核和培养期综合考核内容,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组建市县科技气象服务联盟,市县统筹,大力培养科技服务人才。

五、筑牢防线,守护安全高质效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及汛期气象服务。进一步深化“气象吹哨、部门报到”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强与应急、水利、生态环境、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共建共享和预报预警联动。健全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机制和流程,与文广旅深化合作,重大突发灾害性天气实现应急广播直通发布。提高叫应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应对强对流灾害的信息“直通车”机制。聚焦大风天气,开展相关应急处置流程、快速播发机制的评估检验。

增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拓展适应现代化传播模式的5G、小区广播等新渠道,拓展不同场景快速触达和强制提醒发布手段。完善强对流灾害预警的分钟级精准快速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从气象台到基层网格员的“一键直达”。健全高级别、高致灾预警全网发布、精准发布机制,进一步提升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精准度和速率。

提升强对流预警服务水平。提升龙卷等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用好省局精细化短临客观指导产品。结合风险普查成果,发展强对流风险预警和预估技术,加强在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指挥中的应用。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根据省局业务调整要求优化市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六、深度融合,助力发展高质效

持续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质量。加强气象新媒体矩阵建设,强化与地方主流新媒体的互动联动。聚焦防灾减灾和公众需求,提升新媒体产品研发能力,使气象服务产品更加准确、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充分认清广大群众在种植养殖、旅游出行、体育竞赛、健康养老等方面不断增长的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加快推进气象服务内容、方式、渠道等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通过插件式、嵌入式气象服务实现“气象+”“+气象”转变,让人民群众共享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果。

做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继续深化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合作,依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以梨为主的林果专业气象服务,打造亮点特色。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和产品体系,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持续开展“无忧种田看天气”系列短视频拍摄,开展“一过程一策”科普。加强卫星遥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推进农业气象服务场景插件建设,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覆盖度,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发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开展服务效益评估。

加大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力度。完善生态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和新型观测资料在生态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继续开展城市热岛、湖泊水体等监测评估。积极开展省级、国家级生态气候品牌创建。规范人影业务流程,制定年度作业计划,不断提升人影生态服务能力。加大能源气象保障服务力度,与电力部门深入合作,完善实时沟通和服务反馈机制,聚焦太阳能、风力发电气象服务需求,优化电力气象服务产品。探索开展交通气象服务,厘清公路、铁路、航道等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研发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开展洋河集团、京东物流、化工园区等气象高敏感、高影响行业服务需求调研,建立“一企一策”的气象服务体系,将专业气象服务收益纳入目标考核。

七、科学规范,促进治理高质效

推进气象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能力培训,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及《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定气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方案,深入推进气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理顺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提升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做好重大事项、重大合同等合法性审查工作。持续加强气象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宪法宣誓、党员学法、网络普法、法治作品征集等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优化调整年度目标综合考评办法,建立以实物工作量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优势,持续提升公共财政保障水平,确保年度收支平衡。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务运行情况分析和绩效评价,强化对县局的财务检查、指导和管理。对照省局审计报告,举一反三强化问题整改,针对公务用车、合同管理、公务接待、项目建设管理等方面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动态调整更新现行规范文件,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巩固防雷安全专项整治提升年行动经验成果,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检查力度,积极探索防雷重点单位分类分级监管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监管平台应用。落实禁放氢气球规定,规范升放气球资质单位行政审批,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全面落实中国局安全生产“十问工作法”。严格执行业务运行和部门内部安全管理各项规定,积极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机要保密工作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信访维稳有效机制,把网络安全工作摆在气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位置,确保全市气象部门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