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政策解读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0年3月24日 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带队走进政行风热线栏目就气象问题现场解读

3月17日上午,市气象局局长葛余同带领气象台、气象装备中心、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走进市广电总台“政行风热线”直播间,就气象相关话题,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倾听民众声音。

此次政行风热线恰逢“3·23世界气象日”前夕,葛余同围绕今年气象日主题“气候与水”进行开场,向广大听众介绍气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和部门职能,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气象工作的市民朋友表示感谢。随后,葛余同等人在与主持人的问答互动中,介绍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暖冬、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为农气象服务等热点问题,并就2019年气候概况和2020年气候预测进行解读,此次政行风热线反响良好。

最后,葛余同局长表示将进一步畅通与广大市民的沟通交流渠道,广泛倾听和接受意见和建议,促进气象工作的再发展、再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问: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同时也是疾病多发的季节,从气象的角度看,为什么春季是疾病多发期呢?

答: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像主持人所说,春天是美丽多彩的季节,但同时也是感冒、手足口、水痘等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包括高血压、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也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出现积极向好变化,但在季节性流感的冲击下,我们仍然不能有丝毫懈怠。

从气象角度看,春季气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气温变化幅度大,春天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冷空气影响时,气温明显下降,冷空气过后,气温又明显回升,有时在一日之中,气温陡降或陡升十几度,这种忽冷忽热、变化剧烈的现象时有发生,衣物增减不及时容易引发感冒。二是空气干燥多大风,春季是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势力相当,而且都很活跃,所以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就我市而言,春季大风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0%,容易引起感冒、鼻炎、关节炎、精神病、皮肤病等病症。三是北方多沙尘,南方多阴雨。沙尘天气会使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急剧增多,特别是对人体有害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也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这些悬浮颗粒中有很多致敏物质,它们容易诱发过敏体质的人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阴雨天气则是低温与暖温交替出现,湿气较大,容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对一些心理疾病影响也较大。

另外,春季气温逐步升高,各种有害细菌也进入繁殖期,蚊虫、老鼠等也开始蠢蠢欲动,因此容易导致疾病多发。在这个全球都在积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春天,我们尤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同时加强锻炼,提升免疫力,与祖国一起加油,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问:现在正值春耕春播重要时节,气象局为农民春耕春播提供了哪些特色服务?

答:开春以来,我们在认真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以“零接触”方式积极开展春季农业气象服务。一是依托为农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多次与农业部门进行会商,对去年入冬以来的天气气候概况、雨情、墒情、苗情、旱情、春播期气候趋势预测及适宜春播期预报等信息进行分析,制定《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方案》,完善服务流程,定时发布春耕春播专题气象服务产品。遇到对春耕春播影响较大的天气过程时,增加服务频次,开展靶向精细、精准服务。

二是加强业务值守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天气预报分析、天气会商,严密监视“倒春寒”、低温连阴雨和春旱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及时发布春耕春播中短期天气预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气象信息员等传播手段,使气象服务信息能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

三是加强面向各级党政领导的决策气象服务,向政府分管农业领导和相关部门报送服务专报,为政府部署春耕春播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加强面向基层农户的农用天气预报发布,强化面向生产一线的“直通式”服务。确保各方面能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工作,积极做好春耕备播、农业生产及各项农事活动。

问:去年我市整体天气情况如何,都有哪些重要的气候事件呢?

答:019年气候年景较好,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偏高,总降水量正常或偏少,总日照时数正常略少。年内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大雪、冰冻、雾、霾、强对流、暴雨、干旱、台风、高温和寒潮,其中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寒潮、干旱多发,雪日、日雨量突破极值。冬季市区雪日达17天,突破1981年以来雪日极值;3月20日市区日雨量61.9mm,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日雨量极值。2019年骆马湖逐月水体面积波动偏大,6、7月份明显减小,洪泽湖受干旱影响,水体面积下降明显。农业气象条件利大于弊,小麦质量是近5年最好的一年。2019年大气扩散条件较2018年不利,平均雾日和平均霾日均多于2018年。2019年水资源南部为异常枯水年,北部为枯水年。具体有以下重要气候事件:

冬季多降雪 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全市降水量106.8~143.5mm,市区较常年显著偏多近7成,其他地区异常偏多9成~1倍,日均日照时数仅3.0~3.7小时。其中1月30日夜间出现暴雪到大暴雪,雪深6~10厘米。冬季市区雪日达17天,较常年7.1天明显偏多,突破1981年以来雪日极值。

1月中旬持续雾霾 1月11-15日全市出现雾和霾,连续5日空气质量轻度至中度污染,14日、15日最低能见度不足100米。持续严重的雾、霾天气对交通安全及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强对流频发 3月19日夜间至20日上午、7月6日12-17时、8月1日午后,我市均出现明显的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过程雨量达大到暴雨。其中3月20日凌晨宿迁船闸、曹集镇、侍岭镇等地出现冰雹,市区日雨量61.9毫米,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日雨量极值。

6.6暴雨 6月5日夜间至6日上午受江淮气旋影响我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15个乡镇自动站雨量超过100毫米;并伴有陆上7~9级、河湖水面10级的大风,最大风速26.1m/s,出现在骆马湖。

夏、秋干旱 2019年入汛至7月下旬前期,我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6成,洪泽湖和骆马湖蓄水严重不足,低于旱限水位,抗旱形势严峻。2019年秋季全市降水量35.2~49.3mm,较常年显著偏少7~8成,尤其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近30天全市持续无降水。降水显著偏少导致我市出现大范围中度气象干旱。为了有效增加降水量,市气象局于7月25日、11月12日、17日和30日开展四次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旱情。

台风“利奇马” 8月10-11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我市出现大暴雨和大风天气。全市111个气象站雨量超过100mm,14个气象站雨量超过200mm,最大雨量沭阳高墟镇251.6mm。全市57个气象站风速超过7级,其中11个气象站风速达到8级,最大风速泗阳高渡镇19.2米/秒。

11月多寒潮 11月13-14日、17-19日和24-26日我市出现三次寒潮过程。其中,11月17日傍晚起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出现6~9级西北大风,全市28个乡镇(街道)最大风速超过8级。冷空气影响后,气温明显下降,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14℃以上,19日早晨全市最低气温-3.8℃。

问:去年是否经历了历史上最暖冬天?

答:根据气象统计资料显示,2019-2020年的冬季(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全国平均气温-2.25℃,较常年同期(-3.34℃)偏高1.09℃,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高;江苏全省平均气温6.1℃,较常年同期(3.5℃)偏高2.6℃,创历史同期极值;我市平均气温5.1℃,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较常年同期(2.3℃)偏高2.8℃,按照国家标准暖冬强度等级来说,我市达到了最高级别(三级),可以说是异常暖冬。

问:有句谚语叫“春雷响,万物生”,但在老百姓印象里,夏天才是雷电高发季节,请问气象专家,春雷和夏雷有什么区别?另外对于雷电灾害,我们普通百姓应该如何防护呢?

答:“春雷响,万物生”意思是春天听到打雷声,就意味着春雨来临,花草树木在雨水的滋润下变得生机勃勃。每年春季,尤其是惊蛰以后,明显增强的暖湿空气与负隅顽抗的冷空气激烈对峙,引发了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当潮湿的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高大的积雨云,云中强烈的电场使正负电荷发生碰撞而放电,这就是春雷。

春雷和夏雷不同,春雷比较温柔缓舒;而夏雷则是声势浩大。如果仔细分辨,雷声一般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清脆响亮的"炸雷";另一种是轰隆隆的像推磨一样的闷雷。炸雷是距离很近的、云对地雷电。因为闪电就在附近,它所产生的爆炸波来不及扩散成普通声波,所以听起来就像爆炸声一样,炸雷是云对地放电,所以容易造成雷击伤人。闷雷一般是发生在云与云之间的放电,雷声在云里反复地反射折射,所以听起来比较沉闷。由于闷雷多是云喝云之间的闪电,没有到达地面,所以对人没有危害。

但是,雷电威力不可小觑,尤其是雷电高发的夏季,要谨防雷电灾害。从家庭生活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防护:1.注意关闭门窗,预防雷电直击室内,防止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2.人不要站立在电灯下。3.尽量不要使用手机和座机、不要戴耳机听音乐;4.不宜用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雷电流可通过水传导致人伤亡;5.远离建筑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6.雷雨来临前,要拔下电源插头,别让电视机、电脑等引雷入室,损坏电器乃至引发火灾事故的发生;7.晒衣服被褥等用的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以防铁丝引雷致人死亡。

问:我听说我市也做过不少人工增雨工作,能解释一下人工增雨的原理吗?另外人工消雨又是怎么回事?

答:形成降水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云中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适当多的凝结核。人工增雨就是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撒播的方法有飞机、火箭在云中撒播、高射炮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是人工影响天气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这也就是人工增雨的局限性所在。

人工消减雨同样是根据降水形成条件,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目标区的上风方,通常大约是60—120公里的距离,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让雨提前下完;二是在目标区上风方,通常大约是30—60公里的距离,往云层里超量播撒冰核,使冰核含量达到降水标准的3至5倍,冰核数量多了,每个冰核吸收的水分就少,无法形成足够大的雨滴。通俗来讲,就是让雨“憋着不下”。

目前人工消雨的影响力是比较有限的。对范围小、强度弱的降水天气过程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但遇上强降水天气过程,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还达不到人工消雨的效果。

问:听说气象生态科普馆已经建成,能给大家讲讲科普馆都有哪些内容?广大市民朋友如果想带孩子去参观,该如何去呢?

答:宿迁气象科普馆位于古黄河公园附近的宿迁天气雷达信息处理中心一层,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是一个具有浓郁宿迁地域特色,集科普、体验、游览为一体的科普场馆,同时也是目前苏北地区最大的气象科普馆。科普馆分为“风云变幻”、“气象万千”、“观云测天”、“日新月异”和“不忘初心”五个主题区域,结合投影、体感、增强现实AR、虚拟演播室等多媒体互动手段,从气候知识、气象科学、大气探测、气象科技发展和资源气象利用等多个方面展示气象和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科普馆内,参观者可以在“观天阁”观看震撼的气象影片,动手操作大屏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骑一骑自行车体验风力变化,探索龙卷风形态和形成原因,互动了解雨、雪、雹等多种降水形态知识,穿行“雷电长廊”学习防雷避险规则和防灾减灾救灾知识,与好友竞赛答题争当“气象小博士”,可以感受国内外气象大家风范,近距离触碰“智慧气象”,走进演播室亲自体验做一回天气预报主播,详细了解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掌握雾、霾的防范手段,玩一玩模拟射击游戏了解人工消雹和人工增雨的作业过程,甚至还可以查询到生日当天的天气要素等有趣信息。此外,科普馆内还陈列着古代气象模型、经典气象仪器和现代化气象设备,从古老的“测风羽葆”、“相风乌”到近代的“毛发湿度计”、“虹吸式雨量计”,再到现代化的“风云四号卫星”、“风廓线雷达”,这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也体现着现代气象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科普馆实行免费参观,具体开放日期以宿迁市气象局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官方渠道公布为准,开放时段一般为上午9:30-12:00,下午2:30-5:00。市民朋友可以在固定开放时间参观,或是以团队的形式,提前1-2天向科普馆提出预约登记,由展馆安排适当时间参观,预约团队人数一般不少于10人。预约方式:电话0527-84359246,微信公众号“宿迁气象”。

待疫情结束之后,我局将逐渐恢复科普馆对外开放,也欢迎广大听友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