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局网站 > 宿迁市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宿迁: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跑出“加速度”

发布日期:2021-01-25 09:17    

幸福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

解码幸福宿迁,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对于宿迁老百姓来说,小康就是惠民政策不打折扣,项目建设服务基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从“奔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 592万宿迁人民加速奋进,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强化“幸福保障”

民生改善奔小康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就像我分装的糖果一样,甜甜的,这就叫‘甜蜜的幸福’。”李长玲在宿迁市宿豫区经营一家糖果店,她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依靠辛勤劳动让日子过得红火,才能收获“甜蜜的幸福”。

就业关乎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社会发展大局。宿迁深入实施“家门口就业”工 程,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省定目标2.26个百分点。2020年率先打造“云招才”活动品牌,全年组织开展18场(次)线上网络招聘系列活动及线下进校园招聘活动,举办宿迁“云招才交流大会暨人才科技恳谈会”,通过各类渠道引进大专学历以上人才26771人,其中博士、硕士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3260人。创新出台惠企招工“宿六条”,对留乡就业、职工返岗等给予补贴,惠及 6.97 万名企业职工。制定《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提高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等标准,发放各类就业补助资金1.22亿元。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为1.18万家次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41亿元。

就业有保障,群众有期盼,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收获“甜蜜的幸福”。

2020年9月1日,347名学生成为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太湖路校区学生,从这里开启了梦想之旅。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太湖路校区是宿迁市2020年新投入使用的学校之一,可容纳96个教学班,总投入约3.6亿元。学校和南师附中宿迁分校主校区一体化办学,实现师资共享、课程共融、教学共研、活动共创。

教育是重要的民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宿迁一直在努力——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已建成60所中小学校,其中中心城区36所、县域24所,提供学位89430个,有效化解学位紧张矛盾。

“师资力量高、学习氛围好、硬件设施特别棒,学校离家也不远,孩子家长都高兴。”市民葛婷的孩子在青海湖路小学就读二年级,她说,“有一种幸福叫在家门口入学。”

“咱们运南片区的老百姓看病就医方便了,看病报销比例高,医生服务态度好,药品价格也低。”泗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投入运营后,家住附近的于帆说,能够享受到政府的医保福利感到很幸福。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投入运营,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获批成立;6所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和4个功能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1444家村居卫生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指数、满意度分列全省第一、第二……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与“健康”二字息息相关。

深入实施社保扩面和医保惠民行动,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城乡低保、优待抚恤等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在宿迁,医疗服务保障网越织越密,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医院,也让人民群众越来越有“医靠”。

建设“美丽宿迁”

城乡共同奔小康

在宿城区耿车镇电商企业育美森多肉植物园内,该镇刘圩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葛靖忙着栽植多肉植物。

为了让低收入户劳动力掌握网络就业创业技能,宿迁将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全部纳入培训范畴。全市开展贫困劳动力等各类群体网络创业培训6.27万人。

“‘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说的就是扎下镇。”为宣传推广当地花木产业,沭阳县扎下镇镇长王博开始尝试上网带货。

这里的农民人人当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数据为农资。种植盆景、线上销售、包装发货、网络客服……抢抓“互联网+”机遇,实现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扎下镇在电商产业领域已经破题。

从草莓到葡萄、从大米到花木、从文创产品到乡村旅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宿迁将农村资源对接网络平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为贫困户打造了一辆辆“脱贫快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宿迁大力引导镇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产业扶贫“造血”富民“拔穷根”,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村集体经济增收。

产业兴旺,脱贫增收忙——农业生产丰收,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出栏生猪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六大百亿级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新增高标准农田40.6万亩,新增6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获批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宿有千香”品牌销售超2亿元,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0%。

“我们村现在大变样,干净又漂亮。”“原先村里随意搭建的猪圈、厕所都拆掉了,村道两侧和沟塘里乱丢弃的垃圾也都清运干净。”“村里新建了漂亮的文体公园,大家早晚跑步健身、跳舞聊天,别提多热闹了。”……谈到公共空间治理带来的实惠和变化,沭阳县胡集镇胡集居委会村民纷纷点赞。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希冀,呼唤乡村公共空间的有效治理。去年3月20日,宿迁市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建立健全公共空间资源“收、用、治、管”长效机制,推动空间治理往深里走、往实里干、往细里管。

面对公共空间长期存在的杂乱现象,胡集镇探索治理新途径,采用“4222”工作法,将路边、河边、群众家前屋后无法大面积集中流转的零散、边角土地,由种植大户提供籽种、肥料、技术,村集体安排人员予以日常管护,收益部分40%归种植大户、20%归村集体、20%归管理人员、20%归提供土地的农户。

理清公共空间资产之后,胡集镇通过规范发包程序,重新发包出租集体土地,变更承包费过低的承包合同,使得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可观的增量。如今的胡集镇,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强了起来,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周围的环境美了起来,干群的心气聚了起来,村美人和的氛围极大提升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宿迁以脱贫攻坚、富民增收、农房改善、空间治理四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坚持城乡融合,加快乡村振兴,塑造了和谐宜居、别具特色的城乡风貌,扎实推进185项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城镇化率提高至63%,入选中国宜居宜业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六大百亿级产业培育,稻米、果蔬、花木三大产业产值均超百亿;统筹推进农房改善和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累计开工建设项目215个、搬迁改善15.4万户,收回集体土地51.7万亩。

推进“强富美高”

提高群众幸福感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5年来,奔走在“小康路上”的宿迁人,一步步走得坚定、过得充实。宿迁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致力推动“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取得累累硕果——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5年增加近千亿,“强”得显著;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收入水平是5年前的1.5倍,“富”得丰硕;“江苏生态大公园”成为宿迁标识,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务院“河长制湖长制激励市”,“美”得明显;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以全国第二的成绩通过复查,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高”得优秀。

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没有违建的城市”“没有易涝点的城市”,持续完善公共配套,酒都广场建成开放,城西综合农贸市场、康堡城市之家投入使用,新改建城区二类以上公厕26座,新增停车泊位5370个,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持续优化居住环境,中心城市改造老旧小区21个、棚户区20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11万人,完成棚改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西南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改造中心城区易涝片区和积水点25个;实施园林绿化提升行动,运河湾公园、罗曼园等10个公园绿地建成投用,中心城市机关单位庭院实现“应开尽开”。

农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公共空间治理全域推进,全年新开工建设农房项目62个、搬迁改善5.1万户,新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93个,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乡村面貌不断改善。

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五大行动”,低收入人口、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巩固率均达100%,脱贫攻坚成效持续提升。

……

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收入稳定、出行便利,这座城市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一个个民生短板逐步补齐,一项项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一幅幅幸福民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