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政策解读发布机构:苏州市气象局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5日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苏州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解读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篇

一、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一)围绕监测精密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提升市域范围近地层突发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探测能力,在市本级建设SA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分别布设X波段天气雷达,实现对我市突发灾害性天气的三维立体监测。提升天气雷达数据可靠性和应用能力,加强高影响天气特征研究,科学设计雷达站网,建设数据质控和校准系统。提升陆空天一体化综合探测能力,优化地面气象综合监测布局,实施垂直探测设备和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装备的更新和升级;完善城市主要道路、航道和港口的交通气象要素监测;升级太湖、阳澄湖及长江沿岸综合监测平台。

(二)围绕预报精准着力提升智能预报预警能力。

提升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加快智能网格预报本地应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和雷达等多源资料融合应用,构建主客观融合的无缝隙、全覆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快速识别和预警能力,加强极端性、高影响天气技术研究,研发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指标。深化市县业务融合发展,强化市级技术支撑和县级应用能力建设。探索开展气候预测服务。

(三)围绕服务精细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提升城市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能力,开展城市安全运行精细化气象服务,融入“城市大脑”建设,充分衔接市“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建设,研究气象条件对城市管理、交通联运、旅游生态、城市内涝、重大工程建设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生命线的影响,为各行业、领域管理部门提供精准预警和精细服务。研发贴近百姓生活需要、贴近民生保障的个性化、定制化气象产品,提升气象服务覆盖面、影响力和满意度。

(四)围绕集约高效着力提升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

开展“云+端”气象业务技术应用。实施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气象骨干通信网络,保障气象信息高速交换和数据共享。完成气象数据和各类信息化平台的“云”升级,发挥“云+端”技术体制基础支撑作用。开展5G通信赋能气象智能监测、智慧服务方面的应用;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社会化气象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整理。

提高气象数据管理和共享水平。充分对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省级节点,围绕多源气象数据获取、处理、有效流动和开放共享数据链条,强化气象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流通整合;配套进行市县气象数据计算存储等信息系统资源的更新升级,开发气象数据插件,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加速气象数据流通融合。

提升气象网络安全管控水平。强化气象网络安全管理,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实施内外网安全隔离,升级市县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设施设备,建设态势感知和统一准入认证系统,逐步实施关键位置软硬件迭代升级。加强数据安全,完善气象数据备份恢复机制,优化全周期气象数据管理业务流程

二、重点实施项目

(一)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工程。

通过本工程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化程度高、系统性强、精准度高的灾害性天气立体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市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精密监测和精准预警能力。

1建设苏州天气雷达监测网。

满足我市强对流、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探测需要,实现对市域范围风雹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三维热力、动力和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探测、识别和协同跟踪。

2建设天气雷达数据校准质控系统。

布设天气雷达数据标定校准监测设备,对雷达数据量化订正,有效去除地物杂波对雷达数据的影响,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准确性。在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选点建设二维雨滴谱仪,升级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等设备;实施全市国家级台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智能化升级改造;依托多功能智能杆、通信铁塔、5G基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密布设小型、微型气象观测设备。

3建设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快速识别和监测预警系统。

开展SA波段和X波段天气雷达协同应用,引进先进雷达算法,丰富雷达反演产品库。融合多源资料,升级“精细化短临预报系统”。推进分类强对流跟踪预警技术应用,实现冰雹、雷雨大风及短时暴雨等不同相态产品的自动分类识别和追踪建立分类短时临近预警指标,实现市县两级气象台站对苏州全市范围内突发灾害性天气的联防和协同预警,提升灾害性天气快速识别和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服务能力。开发标准数据交换接口,实时推送至预报产品体系。

4建设天气雷达信息化基础设施。

建设天气雷达信息化支撑系统。完善大带宽、高可靠的天气雷达数据传输通信网络,建设满足天气雷达海量数据存储、高吞吐量访问需求的天气雷达数据处理及分发中心,实施相关信息网络设施设备的配套升级;建成具有较强并行计算能力的天气雷达数据存储、处理和共享系统;在雷达建设相关气象部门分别建设雷达数据转储节点,在吴中、相城建设雷达气象应用节点,升级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内外网物理隔离,升级市县两级气象台站网络安全设备,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分区分域管理和天气雷达等数据安全保护。

(二)监测预警预报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苏州雷达资料组网业务应用和苏州雷达资料质控、降水反演、分类强对流预警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基于苏州雷达资料优化随时订正、滚动更新的短临预警业务,并与智能网格融合,应用于对外服务。短临预警精细到街道、乡镇、格点,平均提前量45分钟以上。应用平台建立对不同短临外推方法、分类预警的业务检验。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根据省-市,省-县网络架构的调整,进行内外网物理隔离建设,搭建2套独立的网络。按照分区分域网络规范化设计原则,优化网络设计。构建专门等保审计区和安全管理区,提高网络安全检测效率,提升网络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安全感知可控、准入认证等方面持续加强,网络资产安全防护和感知手段更加齐全。依托社会化云计算资源,打造更为集约、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化支撑平台,完成计算、存储资源等气象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升级。建设和完善气象信息化运维管理制度,对资源的申请、创建、分配、回收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备份恢复机制,对关键的气象业务系统进行备份和快速恢复,提高突发信息系统事件应急处突能力。


  •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