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局网站 > 苏州市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谋民生福祉 赢稳稳幸福

——江苏百姓小康路上的气象守护

发布日期:2020-07-20 13:58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啸 通讯员 曹颖 季嬿 汤小红 钱晰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百姓富,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全面小康的具体体现,更是江苏百姓心中所盼。

近年来,立足“大民生”理念,江苏气象部门聚焦底线民生、基层民生、质量民生三个层次,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这份聚焦富民的考题上,奋力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底线民生——气象助力农业发展、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江苏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保障粮食生产稳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对接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将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做得更早更细更高效。如今,农事预报时效从原先的3天延长至7天,增加了长时效气温和风力等关键影响因子要素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细微处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从9日起,江苏淮河以南地区自南向北先后入梅,6日至8日以晴好天气为主,入梅后降水将明显增多,建议抓住晴好天气,全力抢晴收获。”6月5日,省气象局第一时间发布全省入梅重要天气信息。彼时,全省小麦收获仅达到36%,夏粮抢收工作迫在眉睫。

黄海农场是江苏省属最大的农场之一,今年种植小麦15.5万亩,原计划于6月15日收割完毕。一边是即将到来的雨水,一边是大片的成熟麦田。收到梅雨预报信息后,该农场负责人紧急调集30余台大型收割机,重新调整夏收计划,在强降水到来前集中作业,确保颗粒归仓。

6月20日,在高邮市送桥镇毛港村,一座“稻中虾”生态种养模式小气候观测站正在组装。得益于产值较高、修复生态等功能,近年来,“一稻三虾”模式在全省迅速推广。为做好服务,省气候中心通过控制试验研究“稻中虾”生态种养农田灌水深度对农田生态小气候的影响,为“一稻三虾”种养户提供精准农业气象服务。今年夏天,千年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洋欣喜地表示,在气象和农业部门的专业指导下,现在一亩田的稻虾收益最高可达5000元。

基层民生——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极端天气多发易发,加之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一旦遭遇灾害性天气,极易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这其中,将“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纳入所有乡镇(街道)、建制村(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明确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为配置主体,便是发挥政府防灾减灾主导作用的务实之举。

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省气象局出台《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实施细则》,明确了“有职责、有设施、有制度、有名库”的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要求,目前“四有”标准建成率已达95%,今年将实现全覆盖。

“@网格长 广告牌已加固完毕”“维修点警示标志已设立”“26至32栋楼地下车库巡查没问题”……6月23日上午,苏州市相城区华辰嘉园社区三级网格长严韫的微信群一直闪烁不停。“在收到相城区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黄色预警信息后,我立即将其转发至社区的18个网格群,网格员据此能够高效有序开展安全巡查。”严韫表示,网格员还把预警信息转发至楼栋微信群,居民称赞此举是贴心“小广播”。相城区气象局局长孙首华表示,通过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纳入基层治理的网格,并在网格中高效传播,进一步激活防灾减灾“神经末梢”。

从2019年起,苏州构建了市(区)气象局、街道、社区、楼栋的四级网格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体系。通过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纳入全市网格员工作职责,并开展系统培训,实现了统一网格职责、统一任务清单、统一网格考核。不仅是苏州,当前,网格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体系已在南京、泰州、徐州等地全面开花。

高效的预警传播渠道对气象预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省气象局全力推进科研与业务融合,成果显著——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水平整体提升,预报网格间距达到3公里以下,天气预报更加准确精细;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强天气综合追踪平台进一步升级,有力支撑省、市、县三级快速联动;新一代智能化业务平台建成,多源数据融合、多重业务智能协调、多终端显示互动的预报业务平台,为三级气象部门加强预报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质量民生——助力生态良好是气象部门的使命担当

夏日时节,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风景区的荷花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谁能想到,数年前,这里到处是煤灰矿坑。

贾汪区从修复生态做起,坚持绿色发展,最终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与徐州市气象局、贾汪区气象局联合,对当地气候和生态变化进行不间断观测和评估。今年3月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潘安湖湿地生态改善对局地生态气候产生积极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省气象局与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提升生态气象业务服务水平。

近年来,全省加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提高对湖泊、湿地、滩涂、 沿江、沿海等重点区域的监测能力,完善太湖蓝藻监测预警评估服务体系,建设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和南通通州湾大气环境超级站;建立健全全省生态气象业务和产品体系,加强多源卫星生态遥感应用技术研发,推进生态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

同时,全省气象部门进一步做细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保障,包括提升大气污染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开展光化学烟雾(臭氧污染)预报服务、加强大气环境容量和减排效果气象评估和突发环境事件气象应急保障等。

如今,气象部门的区域联动已经跨出省界。从2019年开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气象部门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开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及先行启动区智慧气象服务保障。按照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保障需要,两省一市气象部门在交界范围内完成了网格5×5公里的毗邻区生态保障气象站网建设,实现区域系统设施互联互通,为区域联动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灾害性天气联防联控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7月6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