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局网站 > 苏州市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上海崇明东滩大气综合观测站建站十年:守望长三角 见证好生态

发布日期:2019-05-22 09:05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朱晔 记者 王瑾

今年4月发布的《2019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2005年到2018年,北京上甸子站、上海东滩站和广东番禺站等环境气象本底站的PM2.5年平均浓度波动下降。

连续两年出现在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里,上海崇明东滩大气综合观测站(简称东滩站)渐入公众视线。建站十年来,它一直默默监测着上海超大城市乃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大气成分背景浓度,也是长三角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生态逐步向好的见证者。

长江入海口的大气综合监测“卫士”

位于上海崇明国际生态岛最东端的东滩湿地,是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湿地。这里水草丰美,不时有白色的鹭鸶从芦苇荡中飞向远方,东滩站就坐落在这里,两三百米之外就是东海。

东滩站由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复旦大学等多个单位共筹共建,市气象局负责管理运行。建站时工作人员还需要顶着烈日寒风、踩着泥浆、扛着设备,一步一步挪进来,如今的面貌已大不相同。

眼前,面积约一百平方米的楼顶分布着各式各样或白色、或灰色的观测仪器——这里虽然面积不大,却包含了地面气象、反应性气体、大气气溶胶、温室气体四大观测系统。其中有三个“长相”相近的仪器格外显眼,从上到下主要包括半圆状的采样头、主体支架和底部三脚架,它们就是用来测量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的仪器,也是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中大气气溶胶的数据来源。

“东滩站处于长三角城市群和东海交界处,远离城市中心,周边无自然和人为污染源。”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简称环境气象中心)监测分析科副科长高伟介绍,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东滩站可以监测城市群背景下的大气成分背景浓度变化、海陆气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长距离输送等物理化学过程,对于区域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评价以及大气、环境、生态等跨学科研究有重要意义。经过十年的建设,东滩站已是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续“观天测气”担当决策参谋

在东滩站二楼,海量实时观测数据在蓝色表盘上不停跳跃,它们分分钟内便被传回上海市气象局。在那里,环境气象领域的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再提供给政府部门作为决策参考,让这些看似普通的数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成为“闪光的金子”。

“从东滩站十年的观测数据可以看出,东滩的生态环境质量非常优越,PM2.5浓度始终低于30微克/立方米。2008年至2015年的PM2.5年平均浓度基本在20-30微克/立方米,近三年则锐降了约50%。”环境气象中心主任许建明指出,这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政府自2014以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时间点高度契合,充分显示出长三角城市群开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东滩站还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该站的数据,环境气象中心和崇明区气象局连续多年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崇明岛生态气象监测信息专报、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度资源监测公报、东滩生态村居住空气质量评价、东滩沿海风能资料评估等,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许建明表示,东滩站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崇明岛的PM2.5浓度水平已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

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一手数据

优越的地理位置、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使东滩站无论在气候变化、大气环境研究方面,还是在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一特质,近年来陆续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来此开展科学研究。

在这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带领课题组连续开展大气不同形态的汞观测,数据被用于评估“大气十条”等现有政策的控汞效果,为“十四五”规划提供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建设了国内首个河口滩涂超高分辨率视频监测系统。各家科研单位也在东滩站安装观测仪器,用于不同领域的学科研究。

许建明介绍,下一步,东滩站将打造一个跨学科综合观测基地,进一步打通科研数据“孤岛”,让各学科领域的观测数据在这里织成网,为大气-环境-生态等学科交叉研究发挥更重要作用,更有力地支撑长三角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5月22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