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局网站 > 苏州市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紧扣一体化 赋能高质量

——气象保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稳致远

发布日期:2020-09-07 14:13    

中国气象报记者谢丽萍 王瑾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稳致远指明了实践方向。长三角气象部门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区域自然灾害防御、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工作,合力以智慧气象服务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赋能。

  今年汛期,超长梅雨、大范围持续强降水、区域持续高温……在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气象部门积极探索,以高质量的气象保障服务,构建一体化灾害性天气防线,为区域安全筑牢屏障。

  灾害性天气联防成常态

  7月初,太湖水位超警戒,流域防汛形势吃紧。沪苏浙皖四地气象专家多次会商,联手研判降水趋势和太湖流域面雨量。根据会商结论滚动更新的流域精细面雨量预报产品,为太湖流域水位预报和抢排方案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太湖防汛筑起“安全堤”。

  在长三角,这样的一体化灾害性天气联防已成常态。继去年区域内雷达实现同步观测之后,今年常态化会商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对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实时会诊”。此外,暴雨红色预警联合发布与响应演练、台风“黑格比”过程复盘总结交流等一系列联合行动,也让长三角一体化灾害天气联防更加紧密高效。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区域气象需求越来越旺盛,气象部门也积极探索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去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长三角气象部门首次联合“长三角之声”电台开展跨省市天气直播,实时连线沪苏浙气象专家为三地百姓防御台风答疑解惑;今年6月,区域内气象专家联合直播,在线解读备受百姓关注的“超长梅雨”。

  此外,长三角“气象荐游产品”也正在研发,有望提升长三角短途旅游体验度。

  生态文明建设唱响和声

  遭遇雾霾天,污染究竟来自本地排放还是外地输入?过去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生态环境部门。如今,依托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区域大气污染可以“追本溯源”,有利于及时开展联防联控和源头治理。

  该平台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实现了气象和生态环境部门的信息共享,提升了对污染输送的组网观测能力。目前,气象、生态环境两部门已联合制作发布未来5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导预报。

  近日,长三角气象部门又集中区域内环境气象专家、骨干,联合组建多支区域环境气象团队,聚焦边界层过程对长三角复合大气污染形成机制的影响、长三角大气环境多尺度精准预报方法等,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数值模式预报等现代气象技术的综合利用,绿色生态空间与人居热环境效应动态评估、大气污染监测预报和重点湖泊水环境遥感监测预警技术等研究的不断推进,也将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

  气象保障“样板间”建设启动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称为“制度创新样板间”。如今,以示范区为服务试点区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的“样板间”建设工作也吹响冲锋号。

  三省一市气象部门正共同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健全协同机制。目前,由安徽省气象局牵头开展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服务平台主体框架建设,上海、江苏、浙江三省(直辖市)气象部门将分别牵头开展智慧气象保障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系统推广应用以及环境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等模块建设,并将它们逐步嵌入到一体化服务平台中。同时,三省一市气象部门将加强与一体化示范区管理系统和工作机制的融合,把各自优势转化为共同优势。

  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施工图”的绘制也接近尾声。目前,三省一市气象局已联合开展规划统筹、项目共建、标准共用、政策协同等配套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同时围绕气象协同观测“一张网”,气象信息资源共享“一朵云”,长三角一体化、智能化气象预报平台、长三角智慧气象联合服务平台和长三角气象科技开放创新平台,分别牵头开展前期相关研究。

  眼下,三省一市气象部门正着手共建区域环境航空行业、公路交通、能源、海洋资源、生态、人工影响天气、旅游、现代农业等“1+9”气象服务分中心,争取尽快把各自长板变成共同长板,真正实现“1+1+1+1>4”。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9月7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