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气象局:深挖科普资源 办好惠民实事

发布日期:2021-11-26 16:59    

  

“老师,为什么会有球状的闪电?”“为什么朝天上发射火箭弹,雨就会变大呢?”……11月19日,搬迁升级后的盐城市气象科普馆首次向公众开放,新馆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VR体验以及更多最新的气象游戏和互动设备,吸引了众多学生、家长、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前来学习参观。大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围着工作人员提问。

多年来,盐城市气象局践行科技惠民,推动科普创新。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扩充壮大“铁军气象”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科普惠民实事。

创新科普模式  “党建+”延伸服务触角

“科普是连接气象工作和公众的桥梁。”盐城市气象局局长张志刚认为,如果没有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没有全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参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很可能成为“空中阁楼”。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盐城市气象局创新实施“党建+”科普宣传,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紧扣重大关键性天气和群众关心热点问题,发动党员大力开展气象科技“五进”惠民活动。

针对新时代农民迫切地想了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情况,市气象局举办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讲座和气象信息员技术培训,党员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和多种经营。结合“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安全生产“春风行动”及送气象知识进企业等活动,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带头深入企业宣讲气象安全知识,防雷安全监管党员先锋队到危化品企业开展“落实防雷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安全发展”主题宣讲活动,深入危化品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推动企业夯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

结合各地实际,各县(市、区)气象局也分别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港口、进园区、进社区等活动,真正做到了党员走到哪里,气象科普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气象科普新路子。

加强资源共享  搭建气象科普载体

传播气象科技,丰富载体建设是关键。

盐城市气象局于2008年建成总面积1100平方米气象科普馆。2021年11月中旬,市气象科普馆完成搬迁升级,新馆由展示馆、形象大厅、科普互动馆、沙盘展示厅等部分组成,总面积1032平方米,集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盐城新老气象科普的迭代。

此外,盐城市气象局还在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田家炳小学等地布设了校园自动气象站30多个,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气象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和了解气象知识提供了有利平台。目前,盐城已实现了市、县(市、区)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全覆盖,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两个、省级两个,市级五个。

市气象局还不断向外拓展气象科普阵地,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开设“气象科普讲堂”、“气象科普动漫”等栏目,形成了多位一体的信息化科普传播格局。2020年制作的气象科普动漫《西游记之电闪雷鸣》,在全国气象部门获奖。

围绕特色活动   普及气象科技从娃娃抓起

“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的导向功能,积极培养未成年人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进而辐射家庭和社会关注气象、认识气象,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和防灾避灾能力。”张志刚的观点和市科协学会部陈俊刚部长的观点不谋而合,陈俊刚认为,科普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而青少年处于学习黄金期,激发其对气象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很有意义。

为此,盐城市科协、教育、气象等部门加强联动,共同推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2011年在盐城经贸高级职业学校建成全省首家“气象科普特色学校”,实现了气象科普宣传的常态化。局校合作,每年都联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讲座、气候变化调查问卷、气象科普知识竞答以及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等活动。

同学们在气象工作者的指导和协助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如组建气象社团、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手抄报大赛等,使气象科普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中。2019年,市气象局一名志愿者被中国气象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气象辅导员。

市气象局以气象科普馆为主战场,将气象科普向校园延伸。精心组织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专题活动,举办科普场馆免费开放、“黄海讲堂——气象就在我身边”、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科普征文、动漫比赛、校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讲座等活动260多场,约30万人次接受了气象科学知识教育熏陶。

“小记者采访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校园行”等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逐年扩大。盐城气象科普工作受到各级各界的肯定和表扬,先后获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气象学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21次,19人受表彰,1人当选盐城市科协第七届委员会常委。(市局办公室  市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