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3日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镇江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镇江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8月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现状及形势

第一节 发展成就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形成强劲动力

第二节          协调发展,统筹集约,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节          绿色发展,优化结构,服务生态文明

第四节  开放发展,探索机制,发挥资源优势

第五节  共享发展,面向民生,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新一代监测网络信息改善提升工程

第二节  新型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工程

第三节  精细化气象预报水平提升工程

第四节  气象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

(二)健全法规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绩效

(四)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

前  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镇江与全省同步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决战阶段。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本规划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励精图治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任务,依据《江苏省“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进行编制。具体阐明了“十三五”镇江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镇江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

第一章  发展现状及形势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江苏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江气象事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推进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业务和服务水平,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取得成效市、辖市(区)两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成,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和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出台了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全市建立了涵盖广播、电视、报纸、电话、短信、网络、微博、微信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圆满完成春运、“两会”、中高考、金山湖龙舟赛、国庆飞机航拍、内河搜救综合演习、金山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和镇江国际半程马拉松等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的气象保障任务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水平提高全市共升级改造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5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共建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4个,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8个,酸雨观测站1个,GPS/MET观测站4个,气溶胶观测站1个。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实现2分钟内到达应用桌面,传输时间缩短5—10分钟。气象探测环境得到保护,市和各辖市(区)政府颁布实施了气象观测站专项保护规划。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工作;气象预报准确率持续提高,连续4年排名全省前二。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全市设有气象主管机构的辖市区全部纳入中央财政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县,4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乡镇,2个辖市和1个乡镇分别被评为省级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县、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电子预警设施在镇级层面达到全覆盖,建成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237个,电子显示屏162个。农村气象信息站和农村气象信息员数量分别达到145个和1449名,两名气象信息员被中国气象局评为“优秀信息员”。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组成的涉农联盟专家共计75人,建立了2648个重点服务对象库,开展了“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注重高学历人才、青年新秀和新入局人员的培养,重点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大力支持和鼓励广大气象干部职工搞好在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十二五”末,全市具有副研级技术职称资格9人,工程师技术职称资格38人,硕士研究生13人,本科53人,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人数占职工总数84%。五年来,全市气象部门地厅级科研项目16项,处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或交流论文90余篇,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气象法治体系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市政府连续印发了《关于建立镇江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的通知》、《关于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的工作意见》、《镇江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撑。市和辖市区气象行政权力、权力责任和公共服务清单公布实施,完成行政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气象现代化建设考核工作的意见》,成立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与省气象局签署《共同推进镇江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建立了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加大。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十三五”时期,镇江将立足苏南,以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为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为导向,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为保障“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目标实现,要求全市不断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网格化城乡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快捷高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网络体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城市气象、交通气象、环境气象等观测系统,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加强观测装备保障能力,提高预报预测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加强气象服务供给侧能力提升,指导社会力量依法参与气象服务,进一步发挥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效力,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和人工影响天气等生态文明服务能力。

“十三五”时期是完成《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署的《共同推进镇江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等文件要求的决战期。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提质增效的挑战和压力依旧很大。全市气象部门在科技人力资源水平、科技投入比重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需要加大,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仍需改革和完善;科技支撑业务发展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科研监督和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健全。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为事业发展探求新路径。随着地方和部门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和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技术和市场开放对气象改革发展的挑战和压力增大。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既为镇江气象事业发展的提档升级提供了新路径,也形成了倒逼压力。要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统筹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城镇发展建设;要完善部门、市场、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要进一步明晰,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有待继续深化。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江苏和镇江重要讲话精神,以“镇江很有前途”的殷切寄语为引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以精细化预报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建设具有镇江特色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流气象保障服务。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为使命,坚持以精细化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抓手、以智慧化为目标的发展主线,到2020年,基本建立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与气象现代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形成政府主导、气象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多元参与、适应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及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监管到位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气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建成高水平气象观测体系、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体系和气象服

务体系,为镇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

气象现代化水平继续提高。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观测业务基本自动化,基本建成部门主导、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观测与保障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气候预测客观化和评估定量化技术进一步完善。建成面向民生的气象数据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适应云计算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形成统筹集约高效的气象信息化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主体、载体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才结构继续优化、整体素质提高,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和管理发展需要。

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普惠高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内涵和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预警信息基本实现公众全覆盖;重大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形成,产品更加多样、方式更加智慧。开放有序多元化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作用得到体现。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明显提升。围绕气候安全保障和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完善气候服务系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与应对能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不断提升,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云水资源利用等业务能力显著增强。

发展环境与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完善。气象部门法定权力和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提高;行政审批更加高效、规范,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明显增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中央和地方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更加清晰;气象预算管理体系更加规范高效,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基层台站综合能力继续增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一流气象台站全部建成,支撑气象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文明台站建设跨上新台阶,台站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部门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现状值

目标值

1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89.6%

95%

2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6.8%

稳定在86%以上

3

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

1%3%

<1%

4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84.7%

87%

5

无缝隙预报产品时效

7

10

6

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

20分钟

30分钟

7

短期气候预测水平

72%

78%

8

垂直监测站距

>100公里

50公里

9

水域观测站距

海域>150公里,湖面>25公里

50公里<海域<150公里,湖面≤20公里

10

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

80%

100%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市气象事业发展要保持现代化的定力,把握科技引领的方向,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突出抓好气象灾害防御,突出抓好气象服务保障生态镇江建设和保障民生,突出抓好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突出抓好气象法治建设,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  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形成强劲动力

   

    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气象业务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擎的气象

业务科技体制。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完善气象观测网,开展大气垂直探测,增强环境与生态气象观测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探测的准确性和时效。强化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维修维护、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建立技术装备保障信息化体系,完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机制。

强化精细化预报预测能力。依托高时空分辨率和多源化观测资料,综合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不断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形成0-168小时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预报预测产品,0-24小时内时间分辨率精细到1小时,24-72小时内时间分辨率精细到3小时,72-168小时内时间分辨率精细到6小时,建设面向新型城镇化、细化到乡镇(街区)的城镇小时级镇江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

完善网络通信和装备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升级和完善气象通信网络,提升气象数据传输能力和质量。强化对气象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存储分发、处理分析、应用服务一体化的业务系统建设,完善数据标准,规范资料传输、处理、应用,全面提升观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可用性和实时共享水平。建立健全现代气象资料业务流程,开展各类观测资料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气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加强气象信息系统备份。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体制,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制度,促进部门内外资源双向深度融合,探索部门内外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气象科技发展布局,加强创新主体建设,明确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科技引领和驱动业务发展的应用性科研格局。完善科研立项、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机制建设,改革科技成果评价、科研工作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展工作机制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各类气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施展才干的空间。

第二节  协调发展,统筹集约,增强发展后劲

着力建立政府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全市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事业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积极主动服务镇江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环保、农业、水利和交通等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气象部门体制管理在区域协同合作方面的优势,推进气象保障服务的机制创新。

协调市县气象事业发展。夯实基层发展基础,着力强化对县级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基层机构设置,调整优化事业结构和业务布局,提高基层气象机构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加大对基层气象部门的扶持力度,基本完成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建立全市各级财政预算稳定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气象机构财务管理水平

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坚持法治思维和方式,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责、依法加强气象部门自身建设、依法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气象人精神,积极发挥工会、学会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气象宣传和气象科普等工作,讲好镇江气象事业发展的新故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气象科普馆和基层台站文体设施等建设。

第三节  绿色发展,优化结构,服务生态文明

    按照市委确定的“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对蓝天绿水和安全福祉的期望,关注热点、

突出重点,进一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和保障。

提高环境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服务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环保部门合作共建,提高大气环境气象监测、预报和评估能力。深入研究大气重污染及雾霾天气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雾霾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水平。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及产品制作、发布的综合业务服务系统,提升突发大气污染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提高生态建设保障能力。做好区域气候变化的监测,开展气象评估与服务,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城镇化气候效应、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的气候监测评估,推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评估。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

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能力。推动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气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评估业务,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加强清洁能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空中云水资源利用、各行业节能减排等专业气象服务。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工作。

第四节  开放发展,探索机制,发挥资源优势

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探索建立有利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统筹使用好部门内外的优势资源,坚持引智与引技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在扩大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加强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企业合作,合力推动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等层面的改革,开创气象工作新局面。

实现数据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建立并完善本地数据库,实现实时数据的调取和应用。建立气象与相关部门、企业、社会间数据互助共享协作机制,整合、交换和共享气象信息,满足跨行业的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及信息服务的需求,为构建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开展精细化网格化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与水利、农业、环保、应急、交通、卫生、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构建服务精准、保障民生的智慧气象。实施气象“互联网+”战略,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相融合,强化气象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城市管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交通与旅游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水陆救助等领域中的作用。注重智慧服务,立足用户的需求,提供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指导生产生活的个性化气象服务,研发应用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平台和软件。

第五节  共享发展,面向民生,提供优质服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气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实现部门资源与社会、市场的充分融合,使公众共享气象现代化发展成果。

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全市重点发展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种养殖、碳汇林业、休闲农业五大特色农业的发展布局,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的效力,气象为农服务整体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完善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指标,强化灾害发生发展的定量化监测评估。加强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完善强降水、台风、雷电、冰冻、高温、雾霾等灾害应急管理预案。发展月、季主要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定量化和概率预测业务。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

完善气象应急救灾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城市多部门联防联动的常态化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建立规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由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向降低气象灾害风险转变。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水平。

第四章  重点工程

围绕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核心需求,对接《江苏省“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落实《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积极推进四个重点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工程预计总投资11750万元。

第一节  新一代监测网络信息改善提升工程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调整地面气象观测项目,改进云和天气现象综合观测技术,建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系统和业务流程。在现有的新型自动气象站运行的基础上,建设双套运行自动站,升级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系统。

农业气象观测在丹徒、扬中等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试验地段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开展小气候自动观测以及作物生长状况实景观测。完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系统。

生态环境气象观测建设以大气气溶胶、大气成分为重点的环境气象观测站,满足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防治需求。统筹推进交通、旅游、能源、风能、太阳能等专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网布局。

垂直探空观测。推进扬中风廓线雷达等新型探测设备建设,开展地基微波辐射计业务试用,形成地基综合遥感垂直观测能力,提高大气层空间观测能力。

镇江气象数据中心。推进镇江气象数据中心基础网络、业务平台和安全保障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智能化业务中心。构建开放多元的“云+网+端”应用模式。建设综合业务运行监控和管理平台,整合和优化市局各类信息系统

高速气象信息网络。升级省市县网络带宽,优化网络系统结构,建设备份网络,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安全水平。利用卫星通信广播、4G移动通信等技术建设较为完备的气象应急通信系统。提升市局互联网接入带宽,实现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外部接入及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

第二节  新型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工程

城市安全气象保障系统。面向城市防洪排涝、地质灾害防御等防灾减灾工作,围绕交通、电力、能源等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工作,研发精细化、网格化服务产品,服务于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建设。

环境气象服务系统。发展环境气象自动观测,完善大气成分观测网,建立完善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服务平台和大气污染风险动态评估平台,为城乡规划、工业布局、节能减排评估等政府决策提供支撑。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完善特色农业等专业气象监测系统,推进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增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业务能力,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升级完善人影作业指挥、效果评估等业务平台。建设并完成句容环太湖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和人影安全管理系统。加强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调整人影作业站点布局。提升镇江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能力。

城乡一体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系统。制定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标准,建设产品制作发布平台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建立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和反馈机制。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快推进镇江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中心及相关平台建设,加强县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形成市、县两级相互链接,规范统一、覆盖全市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规范预警信息发布程序;进一步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范围,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实现预警信息发布的全方位、广覆盖

防雷减灾信息保障系统统一完善防雷业务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全市防雷重点单位和场所防雷装置及安全运行管理信息资料库、防雷重点企事业单位防雷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技术规范,建立从事防雷技术服务单位及人员的信息资料库,健全防雷安全管理诚信体系。健全雷电监测、预警及雷灾预防控制、应急响应、调查处理等相关技术规程。

第三节  精细化气象预报水平提升工程

精细化预报智能融合系统。依托高时空分辨率和多源化观测资料,综合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开展检验评估与集成融合技术研究,构建既兼有要素和灾害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智能融合系统,形成0-168小时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预报预测产品,0-24小时内时间分辨率精细到1小时,24-72小时内时间分辨率精细到3小时,72-168小时内时间分辨率精细到6小时。

灾害性天气智能预报系统。针对暴雨、强对流、大雾、大风等灾害性、高影响天气,综合运用、发展各类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释用技术,开发高分辨率格点化的灾害性、高影响天气分类强度预报和概率预报系统

气象次生灾害预报系统。对灾害性、高影响天气引发的洪涝、城市积涝、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研制建立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风险评估一体化的系统,提升防灾减灾决策能力。

短临综合业务分析平台。以高性能计算技术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平台为支撑、以“智慧气象”为核心,同时结合“互联网+”、云计算、云储存及新媒体技术等,建立镇江市气象综合分析业务平台,充分融合雷达、卫星、GPS/MET等多源监测资料,支撑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触发环境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提升强对流等灾害短临预警预报能力

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预测系统。针对连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建立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重大气象灾害共享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以短期气候预测模式为基础,建立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预测系统。

第四节  气象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工程

镇江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中心。推进镇江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中心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能力,更好满足我市社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加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拓宽气象服务应用领域,初步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现全市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水平。建设镇江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中心,项目占地面积约10亩,设置城市观测站一个,总投资估算5000万元左右。

镇江市丹徒区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加强基层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对探测环境遭到严重影响的丹徒国家气象观测站进行异地迁建保护。新建镇江市丹徒区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亩,总投资1500万元左右。新建丹徒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实现气象常规要素、多层地温、大气能见度、气溶胶、大气成分、GPS水汽等各种项目的探测、传输、监控功能;建设丹徒区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提升丹徒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丹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社会提供气象保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气象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完成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公益性任务。

(二)健全法规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与国家气象法规相衔接,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需要相适应的气象规范性文件、政策体系;健全与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标准体系,强化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和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气象业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促进部门和谐。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绩效。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气象现代化共建机制,推进综合预算,提高气象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把气象建设和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公益事业领域,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突出重点,优化气象建设投资结构,统筹安排重点气象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四)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和深化相关部门、行业、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等交流与合作,重点推进重大气象科技攻关、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加快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技术装备、预测预报科技水平。要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继续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为服务镇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