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作动态

探秘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方案”——“融”出新模式 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

发布日期:2019-10-30 11:53    

中国气象报记者赵晓妮 谢丽萍 张晓晨 孙啸 通讯员朱晔 孙毅博深夜,从空中俯瞰地球,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灯光明亮,标注着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坐标。

这个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拥有约两亿人口的区域,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在中国乃至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今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片区域再次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今年3月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一张网+一朵云+三个平台”将成为未来施工图的核心点。近日,记者前往长三角探秘三省一市气象部门如何共同发力,保障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巍然崛起。

枢纽

一年四季,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人流往来不息。距离机场不远处,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运控中心大厅里一派繁忙景象。每天,东航约2800架次飞机起飞和降落。

在东航总部运控中心大厅中的气象席位上,每天有4名到5名气象工程师为航班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撑。在该中心首席气象专家王秀春看来,飞机在空中多飞一分钟就多一分风险,而气象工程师每天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保障航班运行安全,避免其受危险天气影响。

一般来说,台风、冰雪、低云、大雾等天气对航空安全威胁较大,对像东航这样规模的公司运行效率影响更大。王秀春算了一笔账,如果一趟飞机因为天气原因备降,仅油费就要损失三万至七万元,加上机组人员消耗、机场管理、地勤保障、乘客费用等,“那么多人的活儿就白干了”。

10年前,借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契机,东航开始与气象部门合作。如今,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自主研发的航空飞行气象监测及预警平台在东航顺利应用。

该平台依托的华东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在中国区域内预报性能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保障飞机安全运行、降低飞行成本、提高机场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价值。除了提供实时观测数据和常规天气要素预报以外,该平台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分别面向机场空域、飞机航线和管制区域不同用户主体,提供针对性的航空气象产品。

据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主任王晓峰介绍,该平台还成功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的天气决策,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和东航、吉祥等多家航空公司的日常运行,以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的飞行培训等。

但无论是王秀春,还是王晓峰,他们的目光所及,都不仅仅是现在。

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的框架中,这片资源最集中、航空需求最旺盛的“黄金三角”,将打造世界级机场群。随着长三角逐渐成为全球重要交通枢纽,上海航空气象服务也将成为中国气象服务的重要支点。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气象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落实。”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董熔说,“从年初筹划至今,大家形成共识,那就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作出气象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基本实现气象事业发展全国领先、气象保障服务全面覆盖、气象基础设施稳定运行、气象开放合作协同高效。在一体化框架下,如何最大程度彰显三省一市各自的比较优势,打造可联通的超级枢纽,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成为大家共同的关切与思考——

在江苏,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促进了交通气象服务的成长。江苏省气象局在这一领域深耕二十余年,交通气象服务在全国始终处于引领地位,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硕果累累,对长三角一体化交通气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地处“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和实践先行区的浙江,气象部门不仅积极服务于防灾减灾,更在挖掘生态气候资源上下功夫。截至目前,建德、临安、奉化、宁海、余姚、文成、泰顺、开化、黄岩、三门、丽水等地气象部门积极助力当地政府创建了“中国气候养生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养生福地”“国家气候标志”等生态气象品牌。

安徽依傍长江和淮河,坐拥大别山、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气象旅游资源禀赋优异。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气象、气候元素不再仅是背景和衬托,而是作为独立、独特、绿色、优质的旅游资源从幕后走向台前。起步较早的安徽气象部门,已构建全域旅游气象监测网,开展了旅游气象资源的普查与评估、景观预报技术研究等相关工作。

……

激发众能量,盘活一局棋。在数次讨论中,三省一市气象部门愈加坚信,长三角一体化显然并非全域同质和平庸化,而是要竞相拉长板,把各自优势变成共同优势,实现“1+1+1+1>4”。

各地气象部门将利用自身特长筑起坚实的枢纽,利用一体化后整合的制度、资金、科技和人才优势,让这些光芒更亮,照耀更远,未来的通路也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

联通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高密度的水陆空交通网络正在联结和延展,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被一一打通。这片区域就如同生命体一样可以顺畅“呼吸”。

10月下旬,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袁成松回到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与同事开展交通气象科学试验。

无人机搭载气象传感器升空,为开展边界层精细化观测提供了可行性,也为雾的观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资料。搭载新型仪器的交通气象移动试验车将在冬季来临时上路观测,可以开展高速公路雾的探测,还能沿途制作热谱地图、路温反演产品、冰情预警等……

这让袁成松有些亲切感。二十多年前,他正是从这里起步研究交通气象。当年为了观测,他曾在寒夜里自己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来回转,至今依然有熟人记得“小伙子很抗冻”。

现在,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长45公里,日均车流量达15万辆,国庆假期最大单日流量突破24万辆。“得益于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精准交通气象服务产品,我们能及时调整各项交通管制措施和勤务安排,从容应对各类恶劣天气,保证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无锡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高速公路一大队指导员蒋嘉说。

近些年来,江苏公路交通流量上升15.9%,而特重大交通事故率下降28.4%,交通事故人员死亡率下降40%,交通气象投资效益比为1:8.3,近5年年均可减少道路损失2100万元。

袁成松对长三角一体化十分乐观,认为“交通气象服务最有潜力”。他说:“发展大交通打破省界,天气对交通的影响也没有界限,气象服务更应消除‘断头路’。”他认为,三省一市交通气象观测基本具备联网功能,在一体化框架中稍加规划布局,就能构建起完整的观测站网,实现交通气象信息共享、预报技术研究和平台一体化。

打通“断头路”,建立共同体——这正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气象图景的深厚底色。而图景之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则是合力以智慧气象服务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在浙江丽水,气象“赋能”已在气象部门的探索中从理念变成现实。

丽水素来“九山半水半分田”,传统资源匮乏的另一面是生态资源丰富。2000年,丽水在撤地设市开局之年提出“生态立市,绿色兴市”战略。气象部门也开始探路生态服务。从构建基础观测站网和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到开展专业生态气象观测和防灾减灾,再到打造生态气象金招牌,丽水成功走出一条生态气象产品价值转化之路。“气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资源都在那里,用起来才有价值。”丽水市气象局局长郑建飞说。

10月中旬的云和梯田,风吹拂着金色稻浪,引得摄影家和游客争相前来欣赏金秋景色。云海是这里的特色,不少人为了一睹云海美景长期“驻扎”梯田。

云和县气象局从2013年与县旅委、云和梯田景区合作,逐渐形成覆盖景区不同高度的云海视频观测网和气象要素监测网,发布《梯田云海天气观测报告》,并开发了云海概率指数预报产品。

“浙江有城镇、乡村、农田、森林,上海人口密集、运行节奏快,安徽有巢湖、黄山,江苏有太湖,按照一体化规划,长三角三省一市集中力量开展研究,挖掘各地特色生态气象资源,统筹布设气象观测设备,而非均匀布设。”浙江省气候中心生态气象首席专家、正研级高工李正泉认为,未来气象资源赋能空间值得进一步开垦。

联通的而并非封闭的,有机的而并非拼凑的——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事业,也将如生命体一样顺畅“呼吸”。

蓝图

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保障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目前为未来设想的总体定位包括三个侧面,即成为气象服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球气象战略先行区。

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协同气象观测“一张网”,气象信息资源共享“一朵云”,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智能化气象预报平台,长三角智慧气象联合服务平台和长三角气象科技开放创新平台。

“不做简单拼凑,而是从机制创新中走出一条路。过去各省关注的是本行政区内的工作,现在一起考虑问题,视野要涵盖长三角。”董熔说。

9月,王晓峰参加了长江经济带气象部门数值预报9个研发团队年度计划中期评估,共同寻找目前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他看来,在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长三角区域甚至长江经济带气象部门的合作“不仅仅是区域联合,更多是把专业领域集合起来做更大的工作”。

10月,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成立,将成长为重要的气象科技研发中心和气象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基地。在该研究院及长三角力量强劲的众多研究机构联合下,区域数值模式、台风预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航空气象、远洋导航、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可期。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全域旅游时代也宣告来临。安徽绩溪作为江南文化重镇,全力打造文旅品牌,跻身全省旅游强县,积极推动绩溪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主动接轨长三角,融入杭州都市圈。

2017年,绩溪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气象部门专题分析了气候气象要素、气候舒适度、适游期等数据,并积极配合绩溪县政府与省市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打响生态品牌。

“这扩大了绩溪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绩溪县副县长汪逸说,2017年以来,当地游客人数每年增长20%以上,旅游产业收入不断增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加速转化。

在未来的一体化图景中,城市与城市的距离拉得更近,区域联结更为紧密,无界限的气象服务将有更大探索空间。

2014年,在外做生意的“80后”胡志明随父母回到绩溪龙川老家,开起农家乐。此后,他一度再次去大城市打拼,最终又回到这里。胡志明发现,自己的“诗和远方”就在这个小村落里。

“长三角一体化”听起来高大上,但对于胡志明而言,其点滴变化都投射到了自己身边。除了游客数量增加以外,“以前是年轻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比较多,但一座山‘打一次卡’就够了。现在出行更便利,生态名声打响了,吸引了各年龄段的游客,人气越来越旺。”胡志明望向古老的石板路、木桥和老建筑,新的生机正悄然勃发。(来源:《中国气象报》10月30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