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作动态

从人工观测、手工记录到地面气象观测实现自动化——
听气象观测员讲述“风雨故事”

发布日期:2020-04-24 14:17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而气象与地球息息相关。本月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这意味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人工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从“人工看、人工抄”再到自动观测实时传输数据,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带来哪些改变?近日,记者走近我市气象观测员,听他们讲述那些与气象观测有关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气象数据依靠人工观测记录

对于57岁的顾建新来说,笔、纸、电报机曾经是他们气象观测员的“老三样”。云量、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等的观测都是完全靠人来判断完成的,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气温、雨量等各种气象要素监测数据也全靠人工计算、记录,然后再对数据进行编码,通过手摇电话请邮局发报。

在人工观测的年代,气象观测员们最怕的就是恶劣天气。“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别人都是往家里躲,我们一定是往外冲。”顾建新至今还记得1984年夏天的那场极端天气,当时恰逢自己值班。为了监测冰雹的平均重量和最大直径,又为了保护自己头部不被冰雹砸中,顾建新只能顶着盆子到外面去捡冰雹,再回来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发布危险天气报告。现在回想起那个画面,顾建新直言好笑又心酸。“有时候,遇上暴雨大风天气,我们在外面站都站不稳,只能抓着那些工具箱,一场记录下来,即使穿着雨衣,浑身也几乎湿透了。”

顾建新说,作为气象观测员,时间观念必须很强。那时候,他们每小时发一次航空报,每三小时发一次天气报。每次发报前,都像在战场“打仗”,每分每秒都很紧张。“举个例子,比如凌晨5点要发天气报,我们必须提前15分钟到达观测场,4点45至48分观测云高、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4点48分观察降水,4点52分观测百叶箱温度湿度计读数……”每一个气象要素都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完成,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

进入21世纪: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并存

80后气象观测员赵成诚于2008年进入市气象局工作。当时,我市气象观测已经进入半自动化阶段。此后,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位于南通兴东机场的南通国家基本气象站,记者看到,温湿度智能传感器、光电式数字日照计、降水现象仪等数十台观测设备,有序分布在气象观测场内。赵成诚说,这些观测设备都是用来测量、记录气象要素的变化,再通过传感器、采集器将所有气象要素数据传输到电脑中。

“以前遇到下雨天,我们需要从雨量器内取出贮水瓶,再倒入专用量杯,从而观测出降水量。自从启用了自动雨量计,雨天可以实时记录传送数据,可以说解放了我们观测员的双手。”在观测场内,借着参观的契机,赵成诚给记者介绍起了各种自动观测设备。“这个百叶箱内装的就是温湿度智能传感器,以前有干球温度表、湿球温度表等,经常要更换纱布和水,现在一个感应头就能测出温度和湿度;能见度以前得靠人工目测,通过参照物再加上观测员的经验,现在都是自动化客观数据……”

当然,这些自动化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次新上一台自动化设备后,都需要两年时间的对比观测。也就是说,第一年仍由人工观测,第二年则进行自动化观测,并将两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评估。

今年4月起:地面观测进入全面自动化时代

赵成诚告诉记者,4月份之前,他们还需要按照要求分别在8时、11时、14时、17时以及20时这5个规定时间前,前往观测场对云高、云量以及天气现象进行人工观测,同时将相关数据编发报文。而现在,他们只需要每天早晚前巡视一下观测场,检查仪器是否有异常,再也不用人工观测和发送报文了。

“相较于人工观测,自动化气象观测能力显著增强,自动化观测频次也明显提高,有效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的不足,数据也更加全面、客观和精准。同时,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提高到秒级,数据传输频次也由原来的5分钟提高到1分钟。可以说,传输频次和效率大幅增加。”一路看着气象变革,赵成诚也是感慨颇多:“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电闪雷鸣天气往外冲的日子画上了句号。我们气象观测员的工作重心也将逐步向数据应用、设备维护等转变。”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共建有8个国家级标准化地面气象观测站和100多个区域气象自动站,分布在各个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公园等,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监测着南通各地区的天气变化。作为天气预报的前道工序,地面气象观测的自动化,将更好地满足气象预报服务要求,为实现“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江海晚报   05版  作者:余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