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上传危险性调查数据169304条、评估区划图件1223份……截至今年7月,江苏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已持续得到应用,在应对春末夏初淮河以北区域旱情、去年第6号台风“烟花”、开发区气候可行性论证热岛评估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江苏省气象局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13个区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相继成立。省气象局与省普查办、中国气象局、所辖县市气象局密切沟通,打通纵横交流通道,形成“省局指导-市县反馈-省局确认”的省级普查工作方式。编写并下发《江苏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方案》,为县级预报员授课,帮助基层工作人员强化风险意识、明确评估区划技术思路。市县级气象部门建立“两周一培训、两周一交流”机制,组织3批次共208人参加普查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
在省气象局持续推进下,普查工作边开展、边应用。今年春末夏初,江苏省淮河以北区域旱情发展,4月以来宿迁全市降水量4.1~16.5毫米,较常年偏少8~9成,最长无降水日达17天。宿迁市气象局密切监测分析旱情演变趋势,基于干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中致灾因子危险性数据,添加了干旱灾情过程致灾危险性数据,建立小麦旱情气象数据库,调整区域干旱灾害致灾因子的强度指数。结合普查灾情资料中的农田面积统计结果、遥感资料反演等多源数据,构建小麦长势评估指标,划分全市各县(区)小麦生产区域,定量评估小麦不同生育期内长势,为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编制《全市小麦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报告》,精细化开展各县(区)小麦长势气象服务。
在工作推进中,如何因地制宜,让普查工作体现出“江苏特色”是江苏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技术组加强科研攻关,研发了基础数据处理技术、基于人工智能(AI)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精细化风险评估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解决了风险普查工作中空间精细化的关键难题。“省市县三级对于空间精细化有着不同要求,无论是省级1公里的空间分辨率要求,还是市县级300米至500米的要求,都可以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评估精度需求做到空间精细化程度自适应调整。”技术总负责人谢志清表示。
技术组结合江苏本地气候特征和实际业务需求,积极与气象权威专家开展研讨交流,编制省级系列普查方案,并修订完善省市县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技术方案和技术细则,使国家的普查技术规范更适应江苏省情,实施流程更清晰、可操作性更强。为做好市县指导工作,技术组还多次组织开展覆盖全省的技术培训及相关各专题组技术交流,将多年研发的新技术、新方法普及给全省工作组成员。
截至2021年12月,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率达100%,另外,全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区划业务系统正处在加快建设中,截至今年5月31日,已完成9种气象灾害评估算法的完善与部署,图片、数据等产品实现预览。
下一步,省气象局将聚焦“一省一市”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继续推进南京市及所辖区危险性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与市、区气象局加强沟通,为顺利推进普查工作及成果应用做好充足准备。
(来源:2022年7月14日中国气象报二版 作者:陈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