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政策解读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7日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南通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解读

为加快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局起草了《南通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我市气象事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及到二三五年气事业发展的远景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是推进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现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推动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南通经济发达,单位面积的气象灾害受损率更大,这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南通建成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完备、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根本要求。十四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在南通叠加并加快实施,江苏向海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迫切需要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在保护生命安全、服务生产发展、促进生活富裕、建设生态文明上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现实性作用。

二、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均有专门章节明确气象规划编制要求。《“十四五”规划》被市政府确定为一般专项规划之一,《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了气象监测预测预警、灾害风险防治等工作要求,“城乡一体化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保障工程”、“江海联运气象保障工程” 两项工程纳入应急处置、综合减灾重大工程专栏。

三、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包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5部分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南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不断把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推向前进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保障;二是坚持高质发展,创新趋动;三是坚持高点定位,开放共享。

(二)发展目标

2025,建成较好满足南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系统完备、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6%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末平均水平提升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十四五期间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期间下降15%。全市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程度、气象服务智慧化程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走在全省前列,海洋气象保障服务在全省树立标杆,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展望2035,建成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和气象治理体系,气象服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建设各领域,保障发展战略、服务社会民生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高,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并走在全省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是强化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推进陆海空天立体观测。统筹协调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强化观测对预报和服务的支撑,构建多维度立体综合观测网络。实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智能化改造。优化升级省市县高速气象通信网络。

二是强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建立完善智能网格预报平台,建立完善行业气象预报系统。加强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开展海上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究。

三是强化精细服务,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意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深化“互联网+气象服务”行动,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示范开展个性化、订单式、互动式、全链条的智慧型行业气象服务。加强城市走廊、滨海湿地、海洋沿岸生态气象观测站建设,提升生态安全支撑能力。

四是推进科学管理,增强气象治理效能。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加强气象法治标准建设,提升气象政务服务能力。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四)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保障工程。通过建设灾害立体观测系统、智慧预报预警系统、信息快速发布系统、灾害影响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气象科普宣传平台等,建成全链条、多灾种、多主体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市域治理”建设,提升城乡气象灾害精密化监测、精准化预警、精细化服务能力和全社会抵御防范能力,实现城乡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均衡发展,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城乡经济社会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是实施江海联运气象保障工程。通过建设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海洋气象预报和评估系统、海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和服务系统等,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海洋业务体系,实现“近海公共气象服务广覆盖、外海气象监测预警补空白”,基本满足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气象灾害防御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为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保驾护航。建设吕四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升级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建设港口航运气象保障服务平台。

三是实施生态气象建设工程。建立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大气成分、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设备。建立生态气候监测预报与评估服务平台,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霾的监测预报,开展大气扩散条件、气候承载力评估;开展生态气候休闲养生适宜性评估、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论证,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开展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评估。完善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制,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体系,提升作业装备安全性能。

四是实施气象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对老旧台站的维修维护;开展台站节能及智能化改造,持续优化业务运行环境;强化气象数据网络安全管理,提升气象数据可靠性、可追溯性。开展基层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实施南通气象博物馆提升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规划的落实,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支持、严格监督考评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