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局网站 > 南通市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向“地球癌症”说不 气象部门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

发布日期:2019-08-01 14:30    


荒漠化被称作“地球癌症”,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荒漠化具体表现为石漠化,呈现“土瘦、水枯、山穷、林衰”的特征。

近年来,气象部门发挥气象科技优势,主动参与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治理经验,取得了治理成效。如何向“地球癌症”说不,如何改善石漠化面貌,又如何上演“点石成金”的生态“大戏”?让我们从气象角度着眼,一探究竟。

贵州:白石荒山出绿色生机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杨春竹

7月底的贵州省龙坝乡天气凉爽,作为避暑之乡,这里轻拂过的微风中透出丝丝凉意,并隐隐散发着杨梅甜甜的香气。

追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满目白石荒山的擦耳岩村,山光、水枯、土瘦、人穷,该村支书杨桓眼里难掩伤痛,那时候,石头缝里零零散散地种着一些玉米。遇上年景不好的时候,往往种一年、吃半年,还剩半年靠救济。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的省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方往往只见石头不见寸土。

2005年,贵州提出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将植树造林、山区综合开发作为推进石漠化治理的抓手。同年,贵州省气象部门提出加强生态气象观测和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的工作思路。与此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生态气候业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生态气象监测 把脉石漠化病症

21世纪初,贵州气象部门的家底并不厚实。

要尽可能利用已建好的农业生态气象站和气象监测网,加强与农业、林业等生态监测站网的合作,在主要生态区和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刘曙光表示。

2005年,贵州省气象局提出根据一站多能的原则,增加气象站特别是农业气象站观测项目的思路,生态监测问题迎刃而解,综合观测网初步建成,贵州省石漠化气象服务工作迈出第一步。

2007年春天,中国气象局典型石漠化生态环境演变及适应业务开发项目专家组赴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兴义市、贞丰县实地考察。结果并不理想——黔西南州石漠化形势严峻,是滇桂黔石漠化问题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之后,贞丰县气象局在石漠化重点地区北盘江镇-顶坛村安装自动气象监测站,实时采集当地温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土壤水汽含量等十余种气象数据。

通过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贵州省气象局建立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气象研究数据库,并调查分析了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空间分布等特征。很快,石漠化过程中气候因素的影响也有了研究结果,贵州石漠化时空分布图编制完成,全省石漠化等级综合评价体系完成。

产业结构调整 从石缝里找生机

从荒山石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从前的擦耳岩村可不是现在这般光景。

过去种玉米,碰到年景好的时候每亩可收三五百斤,要是碰到干旱,经常颗粒无收。杨桓表示,擦耳岩村最大的气象灾害就是伏旱。

既要医治石漠化,也要解决温饱问题,难度挺大。

擦耳岩村山上稀稀落落地长着一些花椒,这给了气象工作者启发——花椒,或许可行。

顺着这个思路,经气象、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反复论证——在顶坛片区种植耐旱耐贫瘠、生命力强和寿命长的花椒是条出路。

这个观点得到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熊康宁教授的认同。他表示,花椒、金银花都耐旱,在贫瘠的石头里生存能力强,又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栽种后不用反复播种翻土,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扭转石漠化恶化趋势。

不管收多收少,玉米还能当饭吃,花椒顶什么用?

村子离县城远,路不好走!

全村的花椒都卖县里,但是要得了这么多吗?

……

能种是一回事,村民们愿不愿种、敢不敢种是另一回事。

从套种到小面积栽种,再到争相种,杨桓说他家是第一批吃螃蟹的。

为了给乡亲们做个示范,杨桓家里的10余亩地都种上了花椒,每年净收入3万元左右。销路的问题也得到解决,贵阳、重庆等地的采购商纷纷到村里拉货,既省心又省力。有了收入,别说买玉米,就是买白花花的大米也没压力!村民眼瞅着种花椒是个致富路,也纷纷开始转变思路。

有了擦耳岩村的成功经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石漠化治理的方式在各地展开。贞丰县顶坛村种植耐旱耐贫瘠、生命力强、寿命长的花椒;六盘水市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红心猕猴桃;金沙县龙坝乡种植杨梅和板栗;大方县东关发展梨和杜仲产业;威宁县种植易于存活的马尾松……

清洁能源评估 护林护出金路子

走进六盘水市盘县滑石乡岩脚村老鸦塘组,最夺人眼球的是一栋栋小洋楼上安装的蓝色板块,这并不是装饰,而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这些蓝色板块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岩脚村村民许宝英就是见证者之一。

由于人口多、耕地少,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耕作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趋于严重。”2012年,《贵州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草案)》明确指出人为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许宝英的印象中,小时候生火做饭都是就地取材——到屋后的山上砍树,没几年树没了、山秃了。2000年后,村里安装了电网,但用电开销对于村民来说是一项高额消费,大多数人家就到几十里外的盘关、雨流河、黑冲用马驮煤,一趟下来得七八个小时,有的村民又开始盯着山上好不容易成片的树林。

2014年底,贵州省气候中心和六盘水市气象局经过实地查看和太阳能资源评估后认为,盘县属于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每平方米4000兆焦至4450兆焦之间,非常适合发展太阳能光伏电站。有了这个依据,滑石乡岩脚村发展成了全省首个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试点村。2015年,该村老鸭塘组77栋民房102户人家的屋顶安装上了太阳能板。

用了光伏发电后,每户每天的供电量为5度,一般一户家庭1天可以省下3度电,并入电网后一天可以省下1元多钱。

树木葱茏、屋舍俨然,俊秀的大山、无边的花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农家乐、乡村客栈,大家都把山上的那片林像宝一样看着、护着。

2016年,岩脚村脱贫,次年即迈入小康村行列,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

人工影响天气 助力石漠化治理

喀斯特地区虽然降雨不少,但地表水系不发育,地表水漏失严重,蓄水条件差。熊康宁解释,虽然贵州天然降水较丰富,但喀斯特地区地表水保存困难,加之土薄植被少,抗旱能力极弱,而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是治理石漠化的一项有效措施。

2017年,贵州省气象局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资金对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的项目支持,西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凯里黄平机场纳入增雨作业布局。贵州省气象局卫星遥感对贵州植被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结果表明,2017年贵州石漠化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及改善程度均位列全国第六,植被生态质量比2016年提高0.9%,比2000年以来平均植被生态质量高了9.6%

2018年,通过优化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布局,增加作业装备,补充机动力量,建立高炮、火箭相配合的新型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点面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得以提升。

今年以来,贵州省气象局着力构建省一级业务、省市县三级服务的生态气象服务业务格局。围绕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贵州省气象局以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及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域为重点,开展典型生态环境区域的定期监测与评估服务,提高了生态监测与评估水平。

贵州省盘州市滑石乡岩脚村曾是石漠化典型区域,如今绿树成林,鲜花成海。图为岩脚村哒啦仙谷景区。哒啦仙谷景区供图

广西:气象助力石山变绿洲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陈燕丽 莫伟华

充分利用气象监测技术,指导促进全区现代农业和林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充分肯定自治区气象局在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监测评估方面的工作。

广西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河池、百色、桂林等9个城市,石漠化面积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8.14%。十余年来,广西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近年来,自治区气象局综合利用气象监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探究气候变化对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影响、成因及机理,定量评估石漠化等级演变状况、气候条件和气候变化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影响,以及气象灾害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的影响,研发推广广西石漠化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系统和广西喀斯特地区干旱生态安全监测预测评估系统。

同时,广西气象科技人员开展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借助无人机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地表植被真实生长状况进行航拍,进一步验证卫星遥感监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2017年初,自治区气象局创新研发新型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对喀斯特地区植被状况展开实景监控、局地小气候多梯度观测。当年12月,以马山弄拉石漠化地区为试点,自治区气象局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漠化生态气象自动观测试验站,以“1+2”1主站+2子站)模式实现全实景、多梯度的石漠化区生态气象立体观测,完成石漠化生态环境气象数据采集。这些自然植被覆盖、长势变化、局地小气候情况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网络源源不断回传,给科研活动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2018年,广西98.2%的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植被生态质量正常偏好,为2000年以来最好,区域植被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效果显著。

一片片荒坡披上绿衣。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广西轻度、中度、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下降1.3%8.9%20.5%。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

作为中国气象局首批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气象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重点示范省,广西的典型做法,为石漠化综合防治、生态恢复治理、脱贫攻坚提供了科学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群众参与石漠化地区荒山治理。图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