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局网站 > 南通市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国家气象中心:聚焦流域生态 强化科技支撑

发布日期:2020-11-04 13:42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国家气象中心对标对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等服务领域,强化科技支撑,细化服务内容,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气象服务的前瞻性、能动性。

 动态监测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地表生态状况的绿色“指示器”。

国家气象中心充分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研发植被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模型和指标,建立全国及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NPP)、生态质量指数等气象影响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实现逐月、逐年动态监测评估。

针对2016年以来,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的气象需求,该中心加快改进评估模型和业务系统,实现对黄土高原、秦岭等重点区域空间分辨率为250米的精细化监测评估,使植被生态质量监测指导产品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共享,构建国家与省级气象部门高效联动机制,共同开展精细化生态气象服务。

今年3月,在开展植被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的基础上,该中心进一步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转化为公众易懂的植被绿色美丽度指数,研制了植被绿度指数预报产品。

此外,该中心还持续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在中国气象局年度《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中,发布全国及重点生态保护区的最新监测数据和气象影响评估结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参考。

持续做好脆弱敏感区分析评估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植被生态质量趋好,固碳释氧量增加,黄河源湖泊面积增大,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今年发布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气象公报(2019年)》显示,当地各项生态气象指标持续向好。

近年来,国家气象中心联合流域各相关省级气象部门,开展上游三江源、祁连山以及中游黄土高原等流域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针对重点湖泊、湿地和生态工程及其所在区域的生态质量变化,分析气象成因,评估工程保护效果,为多项工程建设贡献气象“智慧”。

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功能。该中心针对黄河流域及北方荒漠化地区,开展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等主要生态功能的定量化监测,实现了重点区域生态功能气象影响分析。

“特别是针对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北方荒漠化地区,我们专门研制了地表易起沙尘指数,用于定量描述植被覆盖变化和大风驱动力变化对沙尘天气发生发展的作用。”该中心气象服务首席钱拴介绍。该指数可用于分析起沙机制、沙尘天气发生成因、地表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改善作用等。该中心发布的荒漠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月报和年报等产品,已成为荒漠化防治部门了解气象影响的重要依据。

不断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黄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东西地势差异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生态问题呈现多样化。

对此,国家气象中心建立干旱、沙尘暴等灾害风险预警评估系统,开展监测预警和气象影响分析,研发监测评估与风险预警技术,建立未来30天植被干旱、未来7天沙尘粒子浓度,以及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和指标,为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还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需求,研发了黄土高原、四川东北部、甘肃东南部等地公里级精细化山洪地质灾害生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技术。”该中心副主任薛建军表示,随着评估系统的建立,局地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植树造林是黄河流域的一项重要生态修复工程,气候变化对其影响很大。在研究温带林木、亚热带林木的植树造林适宜范围和造林时间后,该中心根据前期秋冬季蓄墒和未来天气趋势预测,制作植树造林适宜范围气象预测服务产品,用于指导植树造林工作。此外,根据林业和草原部门需求,研发牧草返青期、黄枯期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开展牧草重要物候期预报业务服务,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动态信息。

未来,该中心将持续聚焦流域生态问题,研发生态保护气象保障技术;延长天气预报服务链,提高生态气象预报预警能力;联合各地建立流域生态气象业务云平台,进一步提升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有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