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武全在2017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7-01-24 16:31    

  聚力创新  聚焦服务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2017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

  

  翟武全

  (2017年1月20日)

  

同志们:

  2017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2017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总结2016年主要工作,部署2017年主要任务。

  一、2016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6年,全省气象部门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党组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围绕需求,各项气象服务成效明显

  决策气象服务及时有效。2016年,我省降水量显著偏多,遭遇初夏、秋季罕见连阴雨和6.23特大龙卷,梅雨期长、强度强,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面对复杂严峻的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省级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报送82期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党委政府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完善风险评估预警服务,健全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流程。密切跟踪汛期强降水、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发布24期风险预评估产品。发挥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职能作用,启动/提升3次暴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较高。科学调整预警信号种类和省市分工,在省及各地主流媒体面向社会,公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全年发布各类预警信号5919次。新媒体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宽,省市两级均入驻QQ媒体平台。中国天气网江苏站日均浏览量120万余人、中国天气通江苏版下载量336万,均居全国前列;江苏气象微博、南京、苏州、连云港气象微博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气象微博、微信公众号关注数达442万。“江苏气象微博发布厅”获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联合颁发的“江苏省新媒体运用创新奖”。2016年我省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6.1分。

  专项气象服务不断深入。深入做好交通气象服务,完成中国气象局“基于影响的交通气象预报试点”,交通气象服务覆盖全省26条高速公路和长江水道江苏段,发布预警及临近预报信息3341次。继续做好农业气象服务,通过12316惠农短信平台等,面向农业部门、农户、农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与保险公司联合研发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与农保公司联合开展阳羡茶低温指数保险服务。与保险、农业部门共同制定盐城大麦保险条款,有效减轻农户损失。加强环境气象服务,制作了环境气象日报、周报、月报、年报。加强人影安全监管,省政府与设区市政府签订防汛防旱和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作业工作责任书,对全省190余个作业点开展安全等级评估评定。基本完成苏北、宁镇扬、沿海人影示范区仓库主体工程,加强人影业务系统建设。

  (二)继往开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2016年4月,中国气象局与省政府在南京共同召开江苏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总结暨第二次省部合作联席会议,总结试点阶段工作情况,研究下一阶段主要目标和任务,审议“十三五”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经过5年努力,江苏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为推进新时期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印发“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经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同意,省政府办公厅与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共同印发《江苏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全省13个设区市均印发了“十三五”规划。经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同意,印发了全省气象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2016-2020年)。

  精细化预报正式业务化。2016年6月精细化预报正式投入业务。预报产品分辨率3千米格距、时间分辨率提升到0-2小时逐10分钟、2-24小时逐时、24-72小时逐3小时、72-168小时逐6小时。加强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应用,升级省市县一体化业务平台。加强质量检验,实时对精细化产品全时效、多模式、多要素、多区域开展检验。加强短时临近监测预警业务,形成分辨率为3千米格距/乡镇,0-2小时内逐10分钟温度、降水、天气现象、风速以及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产品。基于多普勒雷达资料研发雷雨大风分级预警技术,完善龙卷识别、预警技术,并在我国龙卷多发地区进行推广应用。结合双偏振雷达改进冰雹识别算法,优化强天气综合报警追踪平台。全年短期天气预报质量和月滚动气候预测平均气温和降水质量综合评分处于全国前列,月内强降水过程预测准确率为近三年最高。

  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建设省级一主一备双活资源池,建设分布式资源池管理平台,统一调度资源池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分别达到800核、500T,总体TCO成本节约2/3。CIMISS通过中国气象局验收并投入业务,推进业务系统与CIMISS对接。完成科研开发高性能计算机租赁工作,浮点计算能力值达53.76万亿次/秒,裸存储容量达916TB。调整优化基础气象信息传输。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持续升级。启动64套降水现象仪建设,建成南京、苏州和连云港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淮安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运行,完成常州、镇江、扬州风廓线雷达选址。建成20个颗粒物观测站、18个反应性气体观测站、4个温室气体观测站。推进卫星观测资料接收业务和应用研发,全省68个代表站点云、雾、露等10类天气现象信息实现逐5分钟更新。

  (三)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确立由5名特聘专家领衔的40余名高校专家团队,召开研究中心第一届年会,明确长期资助的科研项目方向,确定首批资助的科研项目8个。分类建设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培育团队和合作团队。印发《江苏省气象局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气象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人才队伍素质稳步提升。修订了《省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新招聘应届毕业生中硕博士占66.7%。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继续改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制定了《首席预报员计划实施办法》《业务科技骨干国际交流培养计划实施办法》。1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2人获得正研级资格,12人入选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521人次,参加中国气象局培训191人次。开展远程培训8期,参培832人次。选派4人到国外相关院校开展为期半年至一年访问交流、3人到中国气象局业务单位访问交流、13人到省级业务单位交流。

  装备保障水平实现跨越。制定下发《江苏省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站分级保障管理办法》《江苏省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计量检定流程》等制度,提升计量检定实验室和现场检定能力与水平,研发应用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和自动站传感器检定流转信息管理系统,区域自动站社会化保障项目纳入省政府购买服务重点项目,开展新一轮社会化保障工作。区域自动站到报率持续保持在99.9%以上,可用性持续保持在99.4%以上,维修时效在2.5小时以内。

  (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规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全部改革到位。完善气象同一审批事项办理在全省“八统一”工作制度。气象防雷安全生产检查纳入《省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组织建立随机抽查“一表两清单、两库一平台”,省级零审批清单、转报事项清单完成编报。制定清单动态管理办法、省级权力事项办事指南。

  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决定的实施意见》。制定《江苏省气象局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制定全省防雷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对象清单、措施清单,开展易燃易爆危化品单位防雷安全监管统计。明确省、市、县三级防雷行政管理机构及职责。

  加强气象依法行政。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继续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省、市气象部门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省气象局获省“六五”普法先进单位称号。

  (五)严实并举,全面加强部门党的建设

  落实主体责任。召开党组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等,全面部署各项任务。开展党风廉政“两个责任”的检查,召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汇报会。加强“一岗双责”落实。强化巡视整改,做好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和中国气象局党组专项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制定整改方案,坚持台账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整改任务按时序完成。制定并实施年度《巡察工作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审计项目98个。实施基建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

  抓好两学一做。制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和计划,党组做到“八个带头”“六个一”。抓好专题学习研讨。开设办公网专栏,开通“北极阁读书”微信公众号,加强学习宣传。组织开展党费收缴专项检查。开展建党95周年纪念活动。

  持续狠抓作风。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专项检查、“四风”问题集中整治、违规吃请和公款吃喝问题专项整治,巩固作风建设成效。

  选好用好干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动议关、推荐关、考察关、决策关、任职关。做好干部上挂下派工作。完成超职数配备干部整改、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清理、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制定县级气象局党组设立意见,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抽查处级领导干部个人报告有关事项。

  深化文明创建。江苏省气象系统被授予“2013-2015年度江苏省文明行业”称号。全省气象部门共有3个直属单位、12个市局、39个县(市、区)局获授“2013-2015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比上一届增加7个。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职工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贯彻落实好两办印发的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文件精神。

  二、聚力创新、聚焦服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全省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是新时期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新时期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核心要义是发展水平要更高和人民群众获得感要更强。围绕这一要义,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都必须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就是:聚力创新,不断提高气象业务技术水平;聚焦服务,让百姓对气象工作更满意。

  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力创新,要紧紧抓住气象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经过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江苏气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格局都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发展的路径不断清晰。气象是科技型事业,科技水平、科技内涵、科技实力是决定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新时期推进气象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坚持科技与业务紧密结合,立足于省一级业务职责、资源、能力,突出核心气象业务,确立全省气象科技创新的责任主体和核心任务;要加强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深化开放合作,发挥江苏气象科技区位优势和特色领域,优化配置部门内外科技资源,实现深度有机融合。聚力创新,要统筹兼顾全面创新。在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业务创新的同时,要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创新,重点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让创新贯穿江苏气象工作的全领域和全过程,真正成为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聚力创新,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发展趋势,精准发力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救灾、科技业务、行政审批等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运用好改革的手段和措施,稳中求进,为创新增添改革的动力。

  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必须把服务作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出发点和归宿。聚焦服务,要把气象防灾减灾作为气象工作的头等大事。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全面设立地方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结合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到镇、乡、街道、村、社区日常工作。继续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健全由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防御规划、应急预案、联动机制、准备认证、信息发布等构成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聚焦服务,要把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根本方向。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要丰富服务渠道,继续巩固传统阵地,拓展新兴阵地,无缝对接精细化预报产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交互感和体验感。聚焦服务,要大力发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增强事业发展活力。要紧扣江苏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快等特点,继续做好环境、交通、农业、电力、保险等专业专项服务。聚焦服务,要善于用智慧气象的理念和“去、降、补”的办法着力改善气象服务供给。要大力发展智慧气象,用智慧的理念、思路、技术、手段,在决策服务、公共服务以及交通、环境、农业、电力、保险等专业服务中,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别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要充分认识到气象服务中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运用“去、降、补”的手段和办法,去除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或者缺少服务群体的服务产品,积极依靠现代技术进步调整传统的业务布局、业务分工和业务流程,降低气象服务产品成本,同时开发更多更新更好用的气象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弥补气象服务短板和缺口。

  三、2017年主要工作任务

  做好今年气象工作的要求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聚力创新,聚焦服务,进一步提升现代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落实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气象改革,进一步提升现代气象管理能力,严实并举全面加强部门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江苏气象现代化。

  (一)突出重点,进一步提升现代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1.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与服务水平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制定《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综合立体精细监测,做好重大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及影响预估。加强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提升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相关部门行业责任人和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覆盖面,加强决策气象服务有效供给。编制市、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开展灾害性天气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估,强化应急救援服务保障。联合多部门开展灾害调查、信息共享、会商研判、预警发布、防御防治和绩效评估。共建共享共用基层防灾减灾设施和信息员资源。加快龙卷、雷暴大风等致灾天气群策群防预警服务业务流程和联防机制试点建设。

  2.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组建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完善中心运行工作机制,建立业务流程,有效开展工作。各市、县参照省级发布机构建设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机构建设。完善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印发实施细则。各市、县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制。加快部门间预警信息接入进程。高水平建成省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市、县按照全省统一建设标准,落实建设经费并组织实施。通过建设,对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紧密衔接,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形成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

  3.以智慧气象为核心改善气象服务供给

  建设公共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制定《江苏省公共气象服务专项规划》,基于省政府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构建全省公共气象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启动省级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气象服务产品省级通用基础标准库和服务提供标准库。开展基层气象预警、气象风险预警标准化试点建设,形成建设规范,在全省基层台站推广应用。

  开展精细化公共气象服务。对接精细化预报产品,研发精细化服务产品,开展公共服务。基于用户位置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的江苏公众气象服务APP上线运行并形成用户规模和影响。打造以“江苏气象”微博为龙头的省级新媒体气象服务品牌。提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水平。

  开展智慧城市气象服务。编制城市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两个体系建设方案。对接智慧城市,开展城市运行精细化气象服务业务。联合住建部门开展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和海绵城市建设气象基础应用研究。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融入政府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继续做好南京城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专项工作。

  提升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建成江苏省环境气象业务平台(二期),完善大气环境业务服务产品种类,延长预报时效,提高产品分辨率,加密更新频次,开展产品检验,提高监测预警和服务工作能力与水平。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智能化采集,建成人影业务系统。建成全省人影物联网管理系统,完成示范区仓库建设。推进气候区划工作,定量评估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

  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建成农业气象数据综合平台,研发精细化农业农用预报产品,集成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开展精细化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推动海洋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发展,建立完善海洋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制定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规范,联合发布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完善交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做好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加强风能、太阳能、电力等气象服务。建成并应用全省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数据库。

  (二)突出精准,进一步提升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1.加强气象信息化建设

  衔接中国气象局信息化工作总体布局,完成各项信息化试点和业务调整工作。推进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等业务系统与CIMISS系统的对接,建成云视频应用系统,开展公有云私有云实验和应用。围绕气象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研,推进大数据分布式技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在气象行业的应用。持续推进通讯专网的提速升级,省市网络带宽提速到50M,市县网络提速到20M。

  研发并应用数据产品集。制定数据标准,完善基础数据支撑平台,提供常规资料、雷达、大气成分和新型探测设备的观测原始数据集。开展多种资料交叉验证质控,提供质控后自动站产品集、初级质控的大气成分产品集和多普勒雷达数据集。加强观测和预报产品展示和应用。开展基于气象卫星和高分资源卫星的产品反演和应用工作。

  2.推进现代气象预报业务

  开展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化试点。按照《江苏省市县一体化短临预警业务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分类分区强对流天气预警及龙卷预警试验业务方案》,推进业务试点工作,完善省市县一体化短临预警业务体系。通过试点,进一步优化预警服务业务产品,调整省市县三级业务分工,建立扁平化的快速联动业务流程。强化分类强对流客观识别外推和潜势预报等技术研发,依托南京大气联合研究中心和省局强对流预报技术创新团队整合科技力量,针对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突发强对流预警技术攻关,提升强对流预警服务能力。升级省市县一体化的强天气综合监测追踪平台。

  深化精细化预报业务。贯彻落实《江苏省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加强集合预报为基础的精细化全序列预报产品的支撑技术研发,增强产品稳定性,优化产品表现形式。开展灾害性天气格点预报和概率预报实验。深化多模式、不同时效预报产品融合技术研发;推进海陆精细化预报一体化;强化卫星及新型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深化基于多源观测资料、数值模式和客观方法相融合的短临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开展基于光流法和深度学习外推技术的试验;实现短临和短时预报产品的融合并实现业务化;通过强化业务产品和试验产品的检验评估,为提升产品性能提供诊断手段和改进依据。改进一体化平台及省市预警信号交互业务平台。

  3.有效推进气候及气候变化工作

  开展江苏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成果转化,开发气候变化专家库服务平台,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发布年度公报。建设温室气体监测分析系统,完善温室气体质量控制及本底数据筛选方法,制作温室气体年度监测公报。研发气候模式客观化订正和动力相似预测系统,开展模式结果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和要素的预测效果评估,逐步提高预测技巧。围绕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时开展气候监测、评估业务服务。推进延伸期预报技术研究应用和业务化进程。

  4.提升气象综合观测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召开全省综合气象观测会议,印发江苏省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规划,稳步推进我省综合观测业务发展与改革工作。

  开展智能台站试点,推进国家级气象站无人现场值守业务,加快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造。完成全省所有台站新型自动站改造、降水天气现象仪的建设任务。加强部门合作,开展智能台站技术研发。宿迁新一代天气雷达上半年投入业务运行,完成盐城新一代天气雷达大修和双偏振改造;建成大丰、淮安、无锡、泰州风廓线雷达,启动建设常州、扬州、镇江风廓线雷达;建成射阳高空自动放球系统示范站。建成淮安、徐州、无锡、泰州温室气体、无锡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盐城海洋浮标投入业务使用。

  制定我省地面气象站标准化规范实施细则,结合智能台站试点和三维仿真系统建设推进全省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标准化工作;制定浅水湖泊水上观测平台技术标准规范。强化制度,建立综合观测资料使用管理办法、观测业务检查员制度和科研试验类高性能计算机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业务建设项目管理督查机制和定期报告制度。面向业务和科技前沿开展基层观测和信息技术人员综合培训。实施《江苏省气象设施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持续推进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和颁布实施工作,强化考核力度。完善探测环境巡查、检查、报告制度。

  5.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能力

  按照信息化、标准化持续推进分级分类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整合区域自动站、大气成分和雷达保障基础数据,建立全省统一的涵盖不同装备种类的业务监管平台。推进国家站和自动站实验室计量检定,开展天气雷达定标业务。继续实施全省区域站社会化保障,完善保障监管考核制度。启动计量检定实验室升级设计。

  (三)聚焦核心,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1.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气象业务服务

  依托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深化科技资源融合,扩大开放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中心开放合作、协同攻关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办法,用足用好各项科技、人才政策,激发创新活力。以中心项目为载体,开展第一阶段联合技术攻关,促进精细化无缝隙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推动高时空分辨率葵花8号、风云四号等气象卫星资料的业务应用与科学研究。

  完成中国气象局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评估验收。完善(金坛)交通气象综合试验基地的功能和仪器装备,完成无人机边界层气象探测系统的研发,基本达到准业务化示范工程建设的能力;针对从监测、短临到短期的精细化无缝隙交通气象预警预报的关键技术研究,完善TMISS功能并继续扩大推广应用地区。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有计划发展新的培育团队,推进现有培育团队升级。继续为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提供完善的基础数据服务,打造促进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的众创空间。

  2.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责任清单和考核目标,发挥好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度地组织实施各项人才计划,聚焦重点团队、关键领域,精准聚才育才用才,不断完善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培养使用机制。有目标、有任务地加强双百人才、青年英才、省“333”第二层次人才、正研级专家等培养。制订省局服务专家选拔办法等。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和省人社厅关于职称改革的有关要求,修订中级职称评审条件。适时组织开展正研级岗位聘用工作。重视新进人员职业规划和基层人才职业发展,加强对基层综合业务岗位带头人的培养。落实人社部《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分层分类抓好全员培训工作。

  (四)直面问题,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气象改革

  1.持续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制定气象服务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建设全省气象服务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将部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管理办法,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建立气象服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制定和定期更新气象服务负面清单。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考核和评估机制,开展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情况统计和气象服务企业备案工作。开展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组建江苏省气象服务协会。在省气象服务中心探索绩效改革,加快完善运行机制。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布局和流程,提高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2.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落实《江苏省气象局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科技政策、计划和规划决策咨询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政策的供给能力,建立科技咨询专家库。完善部门与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省级气象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测试、业务准入等工作,制定省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落实符合国家和地方政策、体现科技创新导向的成果应用激励措施。改革气象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推进部分科技奖励职能向省气象学会转移。组织好省部级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加强科研成果凝练,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改进气象软科学研究。

  3.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优化审批流程,落实“八统一”制度,有效衔接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审批监督。进一步加强清单动态管理,在权力清单标准化基础上,编制完善权力事项服务指南,修订责任清单。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制定实施细则,发挥信用管理作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双公示”等多种措施对接政府信用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4.巩固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

  全面系统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有关事项的通知》,强化防雷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开展防雷安全监管专项行动,建立并依托“一表两清单”、“两库一平台”,对照监管责任清单、对象清单、措施清单,省市县三级全面开展防雷安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加强防雷管理和技术支持机构、队伍建设,落实防雷监管工作经费。做好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管理。

  (五)彰显规范,进一步提升现代气象管理能力

  1.巩固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成果

  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江苏省气象局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将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项目预算。做好《江苏省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方法(2016-2020)》的落地工作。各市县要加强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汇报,落实市县在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做好2017年年度监测评价工作。要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通过落实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落实省“十三五”规划责任分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考核指标、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任务等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中融入,在融入中发展。

  落实“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扎实抓好《江苏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对《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分解落实。

  2.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整体提升气象部门法治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围绕依法履职、制度建设、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监督、化解矛盾、工作保障等七个方面制定我省气象法治建设指标,细化目标任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优化法制机构,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法定职权,推动依法行政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形成高效的组织体系。深入宣传贯彻落实《江苏省气象设施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做好地方性规章的制修订和文件清理工作。

  3.提高科学管理能力与水平

  完善综合考评体系,有机衔接省政府绩效考核、中国气象局目标、气象现代化指标。加强督查督办,做好重点工作、重点任务的落实。推进管理信息共享,加快全省综合管理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加强省市气象局门户网站建设维护,强化政务信息公开,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进一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明确各级、各层职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履行好安委会成员责任。完善宣传科普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气象科普公众覆盖面。加强财务管理,完善部门内部控制体系。强化财务风险防控,建成江苏气象计财信息综合管理平台。

  (六)落实责任,进一步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

  1.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完善《省局党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制定印发主体责任清单,强化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基层气象部门党的组织建设,完善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基层党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加强对市县局落实主体责任的监管,通过示范传导、制度传导、检查传导,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专项巡视反馈意见,落实整改任务,压实整改责任,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2.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坚持挺纪于前,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用纪律管住大多数。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修订完善《中共江苏省气象局党组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纪检组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深化落实党组在党内监督中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专责监督职责。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两个责任”台账,推动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监督和基层单位日常监督。加大各级纪检组督办和查办案件的力度,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坚决惩治腐败零容忍。加强和规范信访工作,做好党员领导干部谈话函询,研究制定省局党组党内问责实施办法。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巡察、审计三年全覆盖,财务检查一年全覆盖。修订《江苏省气象局巡视工作办法》,建立巡察省市联动机制。继续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把纠正“四风”抓深抓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3.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抓住“关键少数”,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将带队伍、共创业作为各级党组(领导班子)的主要职责,善于发现、培养、使用和推荐干部。改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对看得准、有潜力的青年干部,严格管理、及时使用。推进干部选任全程纪实,细化工作要求,做到一环节一记录、一干部一档案,构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新常态。深入实施干部专项培训计划,深化党内经常性教育,加强脱产培训、组织调训,面向省、市、县主要负责同志开展轮训,举办青年干部综合素质培训。

  4.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开展“立足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突出政治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做好工青妇、群团和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丰富北极阁系列文化活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气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