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跑出交通气象应用“加速度”—— 江苏构建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工作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2-10-24 15:15    

2020年9月,公安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工作方案》,在江苏、广东两省开启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探索之路。

作为试点之一,江苏省气象局与省交管局协同联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骨干力量,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业务流程创新等,建立健全恶劣天气全链条全环节预警处置机制,积极探索开展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交通应急预警处置工作。

技术创新 实现交通气象服务智能发展

传统的气象服务依赖于大量交通气象站。江苏交通发达、路网密布,300多套交通气象站已无法满足全省近5000公里里程的高速公路观测需求。针对路面连续观测和专业站点移动不便的问题,江苏省气象局汇聚了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省气象服务中心以及有关市气象局等多方力量,成功研制智能移动交通气象观测设备,并攻关基于多尺度融合网络的恶劣天气图像识别技术、基于精细化低温冰情监测预警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解决了浓雾(团雾) 观测、道路暗冰监测预报预警等难题。在此基础上,联合公安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集成“道路交通恶劣天气监测预警处置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该技术获得2021年度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技术创新一等奖。

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成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助推器”,助力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业务应用融合创新。通过与公安部门的深度合作,双方构建“智慧交通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和“高速公路恶劣天气管控信息系统”,形成从气象信息监测显示、预报预警流转、交通数据信息反馈到恶劣天气管控措施发布、交通预警应急处置和结果反馈评估等一整套规范流程,推动试点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

依托试点工作成果,气象部门还丰富了业务产品。2022年春运期间,江苏省气象局与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联合发布全国首张省级“春运道路天气地图”,在微博上开设“江苏春运道路天气地图”专栏,服务产品阅读量超千万人次,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优化服务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7月20日,江苏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徐州中部地区雨量达大雨到暴雨量级,并伴随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连徐高速路段上最大小时降水量为25.5毫米。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省气象服务中心交通气象科7月18日发布交通气象重要信息专报,提示20日沿淮和淮北地区有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需注意防范对交通的不利影响。7月20日,交通气象科进一步加强会商研判,多次发布强对流短时预警、强对流临近预报、大风短时预警等服务材料。

“收到预警信息后,徐州交警支队据此在 G2513淮徐段发布限速60公里/小时并禁止重载大型货车、三超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过的交管限令,保障了行驶安全。”徐州交警五大队队长陈磊回忆道。

据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交通气象业务负责人黄亮介绍,试点开展以来,徐州地区恶劣天气超速违法行为环比下降40%,事故起数环比下降37.8%,伤亡人数环比下降100%,且无一起重特大事故发生。另外,经济效益也很明显。目前,浓雾团雾监测预警时间提前1小时、大雾消散预警提前半小时,道路结冰预警提前24小时;交通处置环比减少无效封路时间1小时,江苏交通部门增加直接效益1500万元以上。

打造样板 发挥应急联动示范效应

2021年10月13日,参加公安部交通应急管理相关培训班的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公安交管部门分管领导和指挥中心负责人约120人来到省气象局业务中心调研,强力“加速”了试点工作向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

通过反复演练和实战检验,江苏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工作积累了宝贵的业务经验。省气象局建立《道路结冰高影响路段排查》《高速公路雾天视频图像能见度等级识别技术规范》等一系列业务标准和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成功打造可供全国学习借鉴的“江苏方案”和“徐州样板”。黄亮表示,江苏正在向山西、浙江、山东、贵州等省份进行技术推广应用,总服务里程超过5200公里。

下一步,省气象局将按照中国气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 《关于联合开展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督办的通知》要求,继续锚定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工作的推广应用,做好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8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并依托长三角交通气象服务中心的建设,通过标准化、优化升级、效益评估等“三项支撑”开展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场景式联合处置试验,奋进开启交通气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来源:2022年8月30日中国气象报第三版  作者:陈晓颖)